立秋后热转凉!常见疾病这样预防

立秋后热转凉!常见疾病这样预防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立秋代表秋季的开始,虽然已经过了立秋,全台各地气温仍常出现超过 32℃ 的高温,一点也感觉不到秋意。天气炎热,有时伴随着台风雨,湿气和热气夹杂之下,进出冷气房或经常喝冷饮消暑等生活习惯的人,可要多加注意身体状况了。中医理论认为秋季气候为“燥”,气候逐渐变冷,日夜温差大,空气湿度下降,容易皮肤、眼、口干,以及便祕等,也会使人心浮气躁,要注意补充水分和保湿,避免吃辣炸烤等食物。以下介绍在立秋时节常见的疾病与传染病,以及合适的保健撇步。

炎夏渐入秋!立秋吃对食物 养肺防秋燥

登革热

登革热(Dengue fever)是一种由登革病毒(Dengue virus,简称 DENV)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这种病毒可在蚊子吸血的时候传给人类。许多人以为夏天是蚊子最多的时期,其实秋天因为较多台风,雨水和气流,反而容易带来更多蚊子和增加繁殖机会。为预防登革热与其他传染病,请注意以下五点:

  • 雨过后清理家园时,务必穿着雨鞋或防水长靴、佩戴防水手套及口罩,勿赤脚或穿拖鞋,以防感染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类鼻疽(Melioidosis)及破伤风(Tetanus)。
  • 如果蓄水池遭污水侵入,应确实清洗、消毒后再蓄水,并将水澈底煮沸后再饮用。
  • 泡过水或解冻过久的食物请勿食用。
  • 居家环境可用市售含氯漂白水稀释 100 倍擦拭。
  • 厨具及餐具应煮沸消毒,或用 10 公升清水加 40 毫升漂白水稀释进行消毒后,以清水冲洗干净后再使用,以避免感染肠道传染病。

热伤害

即使是立秋,短期之内天气依旧湿热。由于老人的排汗与调节温度能力较差,特别是慢性病或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更需要注意热伤害。如果没有随时补充水分,或是受药物影响,使体内的热能排不出去,长时间处在高温的环境下,就会容易造成热伤害。

热伤害的征兆包含体温升高、皮肤干热变红、心跳呼吸加速,严重则会出现无法流汗、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虚弱,甚至神智混乱、抽搐、昏迷等症状。若有出现上述症状,请尽快离开高温的环境,并且设法降低体温,例如松开衣物、用湿冷的毛巾覆盖身体、以冷水喷洒全身并搧风,或者喝一些稀释的盐水或电解质饮料等。尽速就医,且在途中也须持续降温。

 

国民健康署针对长辈提供贴心三要点:

  • 保持凉爽:穿着轻便、透气、排汗功能佳的浅色衣物,并且适度穿戴太阳眼镜或帽子,可以避免吸热。
  • 补充水分:定时喝水,不要等到口渴才喝,建议可利用有刻度的水壶检视每天喝水量是否充足。每人每天最好喝每公斤体重 30~40 c.c. 的水,以 60 公斤者来说,一天需要喝 1,800 c.c.的水。若要精确计算,根据 Holliday-Segar method(一种人体输液计算方式),按照体重分阶段顺序来计算,第一个 10 公斤乘以 100 c.c.,第二个 10 公斤(10~20 kg)乘以 50 c.c.,最后加上体重(>20 kg)的部分乘以 20 c.c.。以体重 60 公斤为例,算式为1,000 + 500 + 800 = 2,300,也就是一天应摄取 2,300 c.c.的水分。然而食物中也含有水份,所以会减掉 400~500 c.c.,1,800 c.c. 为大多标准人体摄取所需水量,但是肾功能不佳或是其他疾病的病人则因特别考量而有所不同。
  • 提高警觉:尤其需要多加注意老年人,可能因为行动不便或是表达不够即时,发生热伤害时无力求助,如果周遭没有人发现就很可能错过黄金抢救时间。随时注意天气预报,避免在早上十点到下午四点间外出,外出时建议走在阴凉处并做好防晒。

 

肠胃疾病

夏秋之际,胃不好的人要尽量吃清淡、新鲜的食物,并且定时定量,不吃生冷和重口味的食物,不抽菸、不喝酒。另外也要小心肠胃炎,造成细菌性肠胃炎的病菌喜欢暖湿的环境。疾管署表示,肠胃炎除了腹泻和呕吐,也可能有发烧、胃痛、恶心等症状,而症状通常会持续一到十天。依患者的年龄、个人健康状况、感染之致病菌,以及吃了多少被污染的食物量等不同,均会影响症状及其严重程度,抵抗力特别弱的人症状会比较严重。

 

心血管疾病

立秋后天气会逐渐转凉,而肥胖或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简称三高)等慢性病的患者,皆需开始注意身体状况。气温下降会使血管收缩,进而增加心血管疾病发作的风险,因此大家需要多加注意身体健康,体重过重者,需要减重。 通常三高在出现心血管病况时,往往不会感到异状,所以最好定期检查心脏健康,若有风险则可以及早接受治疗。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