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癌症是国人的头号死因,根据卫生福利部最新数据显示,109年癌症死亡人数为5,0161人,占所有死亡人数29.0%。其实癌症早期治愈率高,但早期没有症状或不明显,容易让人忽略罹癌风险,因此癌症筛检相当重要,确实筛检可以达成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有效降低癌症的致死率。
究竟有哪些癌症需要定期筛检?费用跟频率为何?快跟着小编羊羊一起瞭解癌症筛检。
癌症筛检的意义
在健康或无症状的状况下,检查是否有罹患癌症的可能,称之为癌症筛检,不过筛检仅为初步检查,并不等于诊断,而筛检结果阳性不代表罹癌,须配合正式诊断才能确定。
由于许多癌症初期症状不明显,等到身体发出警讯往往为时已晚,因此癌症筛检也是世界卫生组织(WHO)防治癌症的4大重点之一。
落实癌症筛检有助早期发现癌症或其癌前病变,经早期诊断治疗后,除了可以大幅降低死亡率外,若筛检出癌前病变,也能避免变异的细胞发展为癌症。
癌症早期发现治愈率高
依台湾癌症登记资料库显示,各癌别癌症之早期(0~1期)的5年平均存活率分别为:女性乳癌达90%以上,大肠癌为85%,子宫颈癌为93%,口腔癌则为78%,其中,乳癌甚至到二期的存活率都还有90%。由此可见,如果能及早透过癌症筛检找出癌症征兆,再加上早期诊断与治疗,癌症存活率是相当高的。
四大癌症免费筛检
台湾每年有超过10,000人死于4大癌症(大肠癌、乳癌、子宫颈癌和口腔癌),而4大癌症筛检是目前最具成本效益的筛检项目,协助患者早期发现、尽早治疗,有效降低癌症死亡率。目前政府补助4大癌症免费筛检之政策与范围如下:
1. 大肠癌——粪便潜血检查
根据108年癌症登记报告,大肠癌已蝉联14年国人罹患率最高的癌症。大肠内的肿瘤、息肉会阴粪便摩擦而出血,黏附在粪便表面上排出,而粪便潜血可以检测出其微量的血液,检查是否有任何异常。若检测为阴性,建议每2年做1次粪便潜血筛检;检测结果若为阳性,须接受大肠镜检查,或是钡剂摄影+乙状结肠镜。
补助条件:50~74岁民众,可接受每2年1次粪便潜血检查。
2. 乳癌——乳房X光摄影检查
乳癌为女性最常见的癌症,而最泛用的乳癌检查方式便是放射师透过乳房X光摄影,利用压迫板紧压乳房,便可获得清晰的乳房X光影像。若影像无任何异常,建议2年做1次乳房摄影;否则建议3~6个月内进行追踪。
补助条件:45~69岁妇女、40~44岁二等血亲内曾罹患乳癌之妇女,可每2年1次乳房X光摄影检查。
3. 子宫颈癌——子宫颈抹片检查
子宫颈癌初期症状不明显,等到患者发现身体不适时,通常已达癌症末期。国民健康署指出,子宫颈抹片检查先以扩阴器先扩张阴道,再以小木棒轻轻地刮取子宫颈剥落的细胞,涂抹在玻片上、染色,再由显微镜观察是否有癌变的现象。
若无任何异常,建议每3年做1次子宫颈抹片检查;若有不明的鳞状细胞,或是轻度癌前病变,3~6个月内必须再做抹片检查和HPV检测;若为癌症,则须接受切片检查。
至于已经施打过子宫颈癌疫苗,是否还需要做抹片检查?答案是“要”!建议已经施打过疫苗的女性,仍须定期检查才能有效预防。那么无性经验的女性,需要定期做抹片吗?国民健康署提及,无性经验的女性得到子宫颈癌的机率较低,不过也能询问医师是否需要做抹片检查。
补助条件:30岁以上妇女,可接受每3年1次子宫颈抹片检查。
4. 口腔癌——口腔黏膜检查
台湾口腔癌患者比例排名世界第一,主要好发于25~44岁男性,根据国民健康署指出,口腔癌平均死亡年龄为54岁,比起其他癌症早了10年以上。
口腔黏膜检查系医师以目测方式先检查口腔黏膜,观察是否有癌前的病变或是病灶。若为阴性,建议每2年做1次口腔黏膜追踪;若检查为阳性时,需至医院口腔外科做进一步诊断,每3~6个月定期追踪。
补助条件:30岁以上有嚼槟榔(含已戒槟榔)或吸菸者、18岁以上有嚼槟榔(含已戒槟榔)原住民,可接受每2年1次口腔黏膜检查。
为什么要做四大癌症筛检?
会针对这4种癌症进行筛检补助,主要是因为其成本效益高、操作检测简单、容易推广,且预防效果也相当不错。例如子宫颈癌和大肠癌,它们从癌前病变发展成癌症的时程较长,如果能早期筛检,就可以有效提高早期治疗并痊愈的机会。此外,乳房摄影在国外也已经实证有良好的预防效果。
4大癌筛检有效降低死亡率
根据附图卫福部国健署统计资料显示,四大癌症筛检可以达到以下效果:
- 每2年粪便潜血检查可以降低50~69岁大肠癌死亡率23%(最新资料为35%)
- 定期接受口腔黏膜检查,可降低有嚼槟榔及吸菸习惯男性26%死亡风险。
- 50~69岁妇女,每2年乳房X光摄影检查可降低乳癌死亡率41%。
- 透过大规模子宫颈抹片筛检,可以降低70%的子宫颈癌死亡率。
其他癌症筛检
根据台湾癌症基金会的说明,若以癌症发生率来看,肺癌与肝癌同样很高,不过政府并未针对两种癌症做出筛检补助和建议,原因是没有成本效益高的筛检方式,但不代表这些癌症不需要筛检。若有家族史或属于罹癌的高风险群,建议都应前往医院谘询,以下将以肺癌和肝癌筛检为例。
肺癌筛检
肺癌并无成本效益较高的筛检方式,以定期接受肺部X光检查来说,罹癌率并无下降,而 CT 电脑断层则会有辐射剂量高、伪阳性机率高的问题。
因此根据目前研究,仅建议以下肺癌高风险群定期接受低剂量胸部电脑断层筛检。研究显示,能降低高风险族群肺癌死亡率 20%。
需要肺癌筛检吗?6项指标检查
根据癌症基金会的整理,符合以下其中1点就有可能是肺癌高风险群:
1. 吸菸史统计值达15 (包含已经戒菸及有意戒菸者)
吸菸史计算公式:每天抽菸 __ 包x抽 __ 年 = 吸菸史统计值。
例如每天抽半包、连续抽10年,等于0.5x 10=5;又或者每天抽2包、连续抽10年,吸菸史统计值则为20,可见抽菸量和菸龄都会影响肺癌风险。
2. 二等亲内有肺癌家族史者
若二等亲内有超过2位以上患有肺癌,则可能为肺癌家族史者。
3. 有肺病病史者
患有气喘、肺炎、肺结核、肺纤维化、支气管扩张症、慢性阻塞性肺病或其他相关肺部疾病者。
4. 常煮菜且无使用抽油烟机设备达10年以上
5. 暴露在二手菸害环境达1年以上
非吸菸者,但每周平均有1天以上吸入菸草烟雾15分钟以上。
6. 职场环境易致肺癌者
职场环境属金属业、矿业、石油化学工业、石绵接触者,或长期暴露在有粉尘、油烟、棉絮、化学物质、放射环境下等。
在台湾,9成肝癌是由慢性肝炎并发,除了B肝、C肝带原者是高危险群,有脂肪肝的民众更要多加注意。由于肝脏深处于腹腔内,一般检查难以触及,目前较好的筛检方式为超音波,所以如果本身是慢性肝炎(B、C肝)带原者或其他高风险群,建议定期于肠胃科监控肝指数和病毒活性,并且每1~2年做肝脏超音波检查。
血液检查
除了超音波检查,抽血检验也是筛检肝癌最简单方便的方法之一。血清中的“胎儿蛋白”(AFP)可以作为肝癌的肿瘤标记,正常人抽血检验胎儿蛋白若超过标准,就要注意是否有肝癌。
不过,必须再配合影像检查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为胎儿蛋白数值正常也不能判断一定没有肝癌。因此肝癌高风险群的定期追踪应包括影像检查会更为准确。
影像检查
透过超音波扫瞄、电脑断层、血管摄影、核磁共振检查等影像检查方式,能够弥补血液检查的不足。其中腹部超音波是最方便、最不具侵入性的重要筛检工具。如果高度怀疑罹癌风险,或怀疑肿瘤长在超音波扫瞄的死角,才需要电脑断层等精密的检查。
癌症指数检查≠癌症筛检
另一种常见的筛检是“血液肿瘤标记”,也就是俗称的肿瘤指数或癌症指数;因为检验便宜,所以常出现在体检的项目内。然而,除了PSA指数有3成机会早期发现摄护腺癌外,肿瘤标记并不适合单独作为癌症筛检工具。因为早期癌症的肿瘤标记数值不见得高;标记数值高也不见得是癌症,也有许多一般病症会造成肿瘤标记升高。
愈年轻接受癌症筛检效果更好?医:可能无法检出
既然癌症贵在及早发现与治疗,是否愈年轻接受癌症筛检更好呢?台东基督教医院的郑鸿钧医师表示:“台湾癌症病患的平均年龄超过40岁,因此太早做癌症筛检无法检查出疾病。”
郑医师接着补充,有癌症家族史者,可考虑于家人确诊癌症的年龄往前推10年进行筛检,“例如有家人在45岁被诊断出大肠癌,则可以在35岁左右进行癌症筛检”。
进行癌症筛检有坏处吗?
定期接受癌症筛检能有效预防癌症扩散,但部分筛检方式具有潜在风险,且也有机率筛出伪阳性、伪阴性的问题,以下列出癌症筛检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
- 其他并发症:部分癌症筛检可能引发并发症,例如筛检大肠癌有时会利用乙状结肠镜或结肠镜来检查,过程中可能会导致结肠内膜撕裂。
- 筛出伪阴性:筛出伪阴性可能会让病人对于病情大意,即使出现症状也不会寻求医疗帮助,导致延误治疗时机。
- 筛出伪阳性:筛出伪阳性则会让病人对于病情过于焦虑,筛出阳性后通常会有进一步的检测或手术,容易造成过度诊断、过度治疗的问题。
2大癌症不适合早期筛检
癌症筛检也不是样样都有效,过早或过度接受癌症治疗,反而会造成患者正常器官机能受损,以下列出2种不适合早期筛检或筛检效果不佳的癌症供民众参考:
- 胰脏癌:胰脏位于腹腔深处,早期症状与肠胃不适相似,再加上胰脏癌的癌细胞发展过于快速,等到发现时几乎已经为末期。
- 甲状腺癌:甲状腺癌的癌细胞发展过于缓慢且预后良好,早期发现癌细胞的治疗价值并不高,反而会造成过度治疗和过度诊断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