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症状竟也会遗传?6%台湾人有海洋性贫血

血红素(Hemoglobin)存在于红血球之中,主要由铁质与血红蛋白组成。若铁质不足,会造成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若血红蛋白不足,则会造成海洋性贫血(Thalassemia,旧称地中海型贫血)。

其中,海洋性贫血是中国东南沿海和台湾常见的遗传性疾病,台湾平均每100人就有6人是患者。今天就让小编羊羊带大家来深入瞭解海洋性贫血是怎么一回事吧!

海洋性贫血的由来

海洋性贫血的发现源自于一名美国儿科医师,在他的患者中,有名义大利儿童出现脸色苍白、合并脾脏肿大以及骨骼变形,且有铁质沉积的现象。

由于此疾病最初于地中海沿岸国家发现,因此命名为地中海型贫血,不过后来在非洲、亚洲也发现不少病例,随后便改为“海洋性贫血”。

海洋性贫血症成因

血液中的血红素是负责将氧气输送到全身器官的重要推手,因此当血红素不足时,就会造成身体活动力下降,出现脸色苍白等贫血症状,并导致海洋性贫血。而血红蛋白是由四个血红蛋白链(α型与β型血红蛋白链各二)组成α2β2,也称为血红素A(Hb A)。

海洋性贫血可分为甲型(α型)和乙型(β型),不论缺少哪一种血红蛋白链,皆会造成该型的血红蛋白链造血机能低下或完全丧失。若夫妻两人皆为同型带原者,约有1/4机率产下重度海洋性贫血患者,须终身输血或接受骨髓移植,才能维持生命,因此建议孕前就应接受海洋性贫血筛检。

海洋性贫血症状

海洋性贫血依症状可分为轻、中、重3种程度:

  • 轻度海洋性贫血:又称为“带因者”,通常无症状,血红素偏低,但大于10g/dL。这类患者虽然不受海洋性贫血所扰,但仍会遗传给后代。
  • 中度海洋性贫血:血红素落在7~10g/dL之间,此阶段可能会并发骨骼畸形、脾脏肿大、黄疸、胆结石等症状,不过大部分患者不需要依靠输血维持生命。
  • 重度甲型海洋性贫血:此时病患已完全无法自行制造血红素,若胎儿患有此症,则孕妇在怀孕中期可能就会发现宝宝有严重水肿、心脏衰竭等问题,导致胎儿存活机率极低,通常易胎死腹中,或出生不久后死亡。
  • 重度乙型海洋性贫血病患虽同样无法制造血红素,不过胎儿通常能顺利出生,直到5~6个月大后,贫血症状会慢慢出现,需要终生仰赖输血以维持生命。

海洋性贫血的诊断方法

抽血检查是诊断海洋性贫血的主要方式,只要患者的平均红血球体积(MCV)≤80fl或是平均红血球血红素(MCH)≤25pg,很可能就是海洋性贫血的带因者。

小港医院妇产科主治医师刘奕吟医师表示,目前国民健康署补助孕妇第一次产检(怀孕第12周前)时,进行血液常规检查,若符合以上情形,则必须进一步对配偶进行筛检。

如配偶的MCV亦≤80fl,夫妻2人需抽血检查是否为同型(甲型或乙型)海洋性贫血带因者。

若夫妻皆为同型海洋性贫血带因者,医师也能透过以下检查,判断胎儿罹患哪一型海洋性贫血,拟定后续的医疗处置。

  • 甲型:于怀孕10周左右利用绒毛采样,或是怀孕16~20周时行羊膜穿刺,检查胎儿的基因型;医师可于产检时,利用超音波确认胎儿是否有水肿情况。
  • 乙型:利用绒毛采样、羊膜穿刺或胎儿脐带血抽取,分析β血红蛋白的基因是否有缺损,确认宝宝是否为乙型海洋性贫血。

海洋性贫血的治疗方法

轻度海洋性贫血一般不需治疗,但中度或重度患者则需透过以下3种方式治疗:

  • 定期输血:中度与重度病患需要定期输血来稳定身体,不过长期输血可能会破坏红血球而发生感染、溶血、过敏症状。
  • 服用排铁剂:长期输血和血红素不足都可能溶血,导致铁质被释放后沉积于体内,因此患者须定期服用排铁剂,以避免铁质过度沉积伤害器官。
  • 骨髓移植:针对年纪较小或是并发症较少的重度海洋性贫血病患,可以考虑利用骨髓移植来根除疾病。患者术后仍需定期回诊并注意身体状况,观察有无复发迹象。

海洋性贫血不缺铁 含铁食物应减量

许多人对贫血的第一印象可能都与“缺铁”有关,不过刘奕吟医师指出,海洋性贫血病患并非缺铁,而是血红素不健全导致溶血,溶血后使得铁质沉积于体内,因此需减少摄取含铁量丰富的食物,如牛肉、猪肝、鸭血、菠菜等,以免铁质沉积变得更严重。

除了接受治疗外,患者平时的饮食与生活型态调整也至关重要。医师建议患者在健康、均衡的饮食原则下,可多补充蔬果和低油脂的食物,并保持运动习惯。

一般而言,海洋性贫血病患可从事有氧运动、瑜伽、游泳等运动,但为了安全起见,建议先与医师讨论适合的运动强度。

如何预防海洋性贫血

海洋性贫血属于遗传性疾病,最好的预防方法就是在婚前或有怀孕计划时,先至医院做遗传谘询,确认双方是否为海洋性贫血带原者。

若已经怀孕,孕期中也可藉由绒毛膜DNA检查、羊水细胞DNA检查、胎儿脐带血DNA,以及血红素蛋白分析检查等方式,确认胎儿有无罹患此症,视情况考虑中止妊娠。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