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类固醇药膏副作用很强,我一定要用吗?”、“请问有强一点的类固醇药膏吗?我皮肤痒一直好不了。”
上述2种情况皆是民众接触类固醇药膏时会出现的反应,显现出民众对类固醇药膏的种类、用法及副作用的不瞭解。其实类固醇药膏种类繁多,用对药膏、对症下药,不仅用量少,症状也较快缓解。
小编羊羊为你详细介绍类固醇药膏的种类、常见药名及选用指南,让你下次再选购类固醇药膏时不会再“雾煞煞”,不知该用哪款。
外用类固醇药膏4大作用
外用类固醇药膏主要有4大作用,主要针对皮肤方面的疾病:
- 抗发炎:治疗皮肤过敏、湿疹、皮肤炎、眼睑炎与结膜炎等症状。
- 免疫抑制:抑制淋巴球的活性,并影响细胞酵素作用,治疗过敏性、接触性皮肤炎及扁平苔癣皮肤病。
- 抑制增生:暂时干扰表皮细胞内DNA的合成,治疗干癣(牛皮癣)。
- 血管收缩:使真皮上层微血管收缩,减少红斑。
4个步骤,选对适合你的类固醇药膏
不同于口服类固醇,类固醇药膏可在药局买到,因此许多民众多是藉由“亲朋好友好康逗相报”、“药局推荐”等方式选购类固醇药膏,但无论是药性过强、过弱,或是剂型不对(软膏、乳膏)皆可能拖延症状缓解速度,反而让身体吸收更多药剂。
以下小编羊羊从强度、剂型、部位及年纪等4个层面一一为你介绍,让你知道哪一种类固醇药膏最适合自己。
1. 类固醇药膏强度有7级
不同国家、机构对于类固醇的强度分级不一,本篇以台湾常见的美国分类系统来介绍。
美国分类系统依据外用类固醇引起血管收缩、抗发炎程度,将不同剂型的类固醇药膏分为7级,第1级最强效,第7级最弱效,其分级、成分、剂量及常见药名如下所示。需特别注意的是,相同浓度的类固醇药膏由于剂型不同(如软膏、凝胶等),强度也会不同。
2. 选对类固醇药膏剂型,擦起来事半功倍
从上表可知类固醇药膏可能有不同剂型,如软膏或乳膏等。剂型会影响类固醇的强度,即使成分与浓度相同,不同剂型的药效强度也会不一样,因此依症状与涂抹处选择合适的剂型非常重要。
类固醇剂型大致可分以下5种:
- 软膏、油膏(Ointment):黏稠度最高,可增加皮肤吸收率,并具保护软化效果,缺点是太油腻,适用于治疗光滑无毛发、干燥或角质化的部位。
- 乳膏(Cream):容易推展,可水洗且不油腻,适合涂抹于皮肤湿润或流汗部位,但部分药膏会添加防腐剂,因此较容易导致过敏。
- 凝胶(Gel):质地清爽,适用于脸部毛发处,但缺乏保护效果和软化特性。此外,因含较有高浓度的酒精或丙二醇,容易造成皮肤干燥和刺激感。
- 洗剂、胶液(Lotion、Solution):延展性佳,可用于大面积病灶、毛发部位及皮肤容易摩擦处。使用上较难控制用量,容易浪费。
- 泡沫液(Foam):新类剂型,药物释出能力较传统剂型佳,而且因不含界面活性剂、丙二醇,较不易引起皮肤过敏反应。
3. 不同部位的类固醇吸收量有差别
皮肤角质厚度及湿润度会影响药剂吸收程度,举例而言,发炎及脱屑的皮肤的吸收力,就比正常皮肤还好,因为受损皮肤的角质较薄。
以下为身体各处的吸收比例:
- 脚掌:0.14%
- 手掌:0.83%
- 前臂:0.1%
- 头皮:3.5%
- 前额:6.0%
- 下腭:13%
- 生殖器:42%
从上述数据可知,生殖器的吸收率较其他皮肤部位高非常多,因此就不适合选用药效强度太高的类固醇药膏。
4. 这3类人使用类固醇药膏要注意
- 孩童:孩童皮肤薄,吸收率较高,且皮肤屏障发育尚未完全,身体较不易代谢药剂,因此适合使用第5~7级弱效类固醇药膏。
- 孕妇:研究证实孕妇于怀孕时期涂抹大量强效或超强效的外用类固醇,虽不会增加先天畸形、早产与胎儿死亡等风险,但胎儿出生体重过轻的风险会增加7倍,因此建议遵循医师指示使用合适的类固醇药膏或其他皮肤药物,避免擅自购买药物使用。
- 年长者:长者皮肤较薄,适合使用弱效类固醇,并需避免长期频繁使用,以防皮肤变得更薄,导致老人性紫班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