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医药基础知识
(一)、怎样煎服中药
怎样煎服中药煎药这里主要指汤剂是将药物加水煎煮去渣取汁而制成的药物剂型,具有吸收好疗效快用途广等优点。
1、煎药最好用沙锅滤药用具应使用搪瓷玻璃或铝制品。忌用铁制品以免药材所含的鞣质与铁离子结合,使药液变为黑色而影响疗效。
2、为了使药物中有效成分易于煎出最好在煎煮前先加水浸泡约半小时,使水浸透药物组织有利于药效成分煎出。加水量应根据药物体积大小、分量、轻重、药味多少适量掌握,一般浸过药五分至一寸。第一煎应多加水浸泡,后先用武火大火煎煮沸后用文火小火,保持微沸并随时搅动以使药效成分尽量煎出。
3、煎煮次数和时间每剂药煎煮两次,第一次头煎于沸后再煎20—30分钟滤取药液约150ml左右,药渣再加水如即刻煎煮可用微温水不要热药加凉水也不准加沸水,以免影响有效成分的煎出。药渣如果放凉再煎可放凉水,第二次二煎加水量应适当减少,煮沸后再煎15分钟—20分钟滤取药液即可。
4、药剂内凡注明“先煎”的药物多是矿物动物贝壳或坚硬药物,这些药物有效成分难以煎出所采取先煎的办法,用武火加热至沸煎10—15分钟后再放入群药。“后下”后下药属于清热解表药含有挥发性成分或组织疏松的药物,都不宜煎的时间过长否则药效成分随之挥发而减低疗效。“后下”的药物在群药将要煎好放入再煎5—10分钟即可。“布包煎”的药大多是含有粘性成分或粉末药物,以免糊锅底或有绒毛的药物容易刺激咽喉,如“旋覆花”。“熔化” 烊化药物则用煎好汤药溶解内服。“冲服” 分冲药用煎好的汤药送服或用温水冲服。
5、服法 头煎 二煎共计约300ml左右,小儿酌减,混合后如果没有大夫的特殊指定,分两次温服,早饭前晚饭后各服一次。
6、外用药须按大夫要求使用水量按使用情况而定。
7、中药成药遵医嘱或按说明书服用,保管方法阴凉干燥通风处保存。
(二)、胃炎(中医属胃脘痛范畴)
慢性胃炎是指由不同病因所引起的慢性胃粘膜炎性病变。中医对脾胃疾病的治疗,灵活多变,治法万千,独具特色,疗效满意,深受病人欢迎。
【预防与保健】
1、膳食方面:避免进食对胃有刺激性的饮食和药物(如辛辣食物、水杨酸盐类、泻药等)、饮食有节、不吃过冷或过热的饮料和食物,细细咀嚼后咽下。切忌暴饮暴食或饥饱无常,饮食以少食多餐,清淡易消化为原则。
2、去除致病因素,如戒烟、酒等。
3、起居方面:生活有规律,避免过度精神紧张和刺激,保证充足睡眠,避免寒冷刺激。
4、情志方面:保持心情舒畅,情绪要稳定、愉快、避免忧思恼怒。
5、反复发作长期不愈的患者要定期到医院复查。
另外,胃炎病人平紊应注意观察大便情况。素常可选用中药汤剂、验方调治。胃脘痛痛甚之时选用针灸、推拿、敷贴、穴位压迫、耳穴、按摩等疗效显著。如足三里,中脘等穴能够有效的缓解胃痛,使用方便,见效快。
(三、)便 秘
一.生活
1、起居有节,生活规律。情绪稳定,避免不良情绪刺激。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不可经常强忍便意,以免形成习惯性便秘。
2、产妇和年老体弱者,应坚持做提肛锻炼:吸气时收缩肛门,呼气时放松,一吸一呼为一提,每日做3次,每次10~15分钟。身体条件尚好者也可做仰卧起坐,以增强腹肌和其他排便肌肉的力量。
3、每日晨起空腹饮一杯盐开水或用蜂蜜冲茶代饮,以润肠通便,同时顺时针按摩腹部以促进肠蠕动。
二.饮食
饮食中应富含纤维素,可多食芹菜、黄瓜、马齿苋、荸荠、西瓜、柚子等凉性多纤维的蔬菜水果;也可选用黑芝麻、胡桃仁煮粥及红枣银耳羹食用以润肠通便;平时也可以芦根、夜菊花、金银花、决明子等泡茶代饮。不食辛辣、煎炸之物。不饮烈性酒。
三.食疗
1、百合蜂蜜饮:百合50克,蜂蜜、白糖各适量。将百合加水煮至熟透,放人蜂蜜白糖调匀即可。当点心食用。具有滋阴润肠之功效。
2芋头粥:梗米50克,芋头250克,油、盐各适量。将芋头去皮切块,梗米淘洗净,将梗米与芋头一起加水同煮粥,粥成用盐、油调味,随时服用。具有散结、润肠、利便之功效。
(四、)颈椎病(中医属骨痹、肩颈痛、眩晕范畴)
1、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疾病,随着年龄增长颈椎问盘的结构变化,压迫脊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及交感神经等。从而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称为颈椎病或颈椎综合症。
2、根据颈椎病的临床不同特点属中医骨痹,肩颈痛。眩晕等范畴。
3、临床表现:
颈肩背疼痛,活动明显受限,甚至并向一侧或两侧上肢放射,疼痛为酸痛、钝痛或烧灼痛;眩晕、耳聋、耳鸣、恶心、呕吐,常因头部转动诱发或加重;头痛、枕部痛、视物模糊、心律紊乱、心率加快、血压升高、肢体发凉、多汗;慢性进行性四肢感觉及运动功能障碍,如:无力、颤抖、打盹.腿易伴倒等。
【预防与保健】
1.膳食方面:饮食宜清淡而富有营养,多食瓜果、蔬菜、蛋类、瘦肉,忌食生冷,并可根据病情选用五加皮酒、苡米粥、核桃仁粥、枸杞酒、龙眼肉粥等。
2.运动方面:坚持自身锻炼:即每日起床后颈部前屈、后伸及左右旋转各50次,活动幅度宜大,速度宜慢。如:可做体操、太极拳、健美操、气功等运动。气功可选练站桩功.铜钟功.每天l一3次。
3.起居方面:注意劳逸结合,要有充足睡眠,注意颈部保暖,不要伏案工作过久,要不时地活动颈部。或采用自我按摩风池、风府、列缺等穴。
4.注意避免长时间低头屈颈工作,经常作颈部及肩部功能锻炼,纠正不良的坐卧等生活习惯和姿势,避免感受风寒、防止外伤。
二、中医养生
(一)、养身要有平常心
养生,不能求一法一术,也不能脱离现实生活,更不能不食人间烟火而脱离人之情常态。没有生活质量的养生之术不但没有意义,甚至是痛苦。
中国传统的养生称为“卫生”、“养生”、“厚生”、“摄生”、和“道生”等。“卫生”是保卫生命,“养生”养护生命,“厚生”是厚待生命,“摄生”是调摄生命,“道生”则是要求以上方面均遵守一定的法度,就是《道德篇》开篇明义的第一句话:”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意就是要遵循自然规律,自然要遵循宇宙规律,而宇宙要遵循一个法度,这就是自然而然。
“养生之道”是指养生原则,要求日常生活人们要顺其自然,法于自然。“养生之术”在养生之道指导下采用的具体措施,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诸多行为,如吃、喝、拉、撒、睡、动、坐、卧、走等都涉及养生措施。
中医养生的特点是强调个体行动,所采用的方法应根据每个人的条件不同,采取不同的养生措施,所谓“因人施养”,“审人施养”,在家庭,社会群体中,每个人的养生措施并不强求统一。
总之,养生,就是要根据生命高规律,在平日生活中以平常心态和行为,适当的养护身心,保持或增进健康,减少疾病,起码达到不求延年益寿,达到无病久安的目的。
(二)、欲食养生
从养生讲,第一,维持生命;第二,预防疾病;第三,治疗疾病。中医五千年养生精华,给后人留下一个治病五步曲;第一步,食,即食疗;第二步,砭,即刮痧、拔罐、按摩和推拿;第三步,针灸;第四步即药酒;第五步,用药。
根据中医的五脏配五色,肝吃绿,心吃红,脾吃蓝,肺吃白,肾吃黑。口味方面:肝喜酸,心喜苦,脾喜甜,肺喜辣,肾喜成。也就是说应该口味均衡,不能偏食。比如:酸养肝,大家都知道醋是软化血管的,因为它养肝、养血,能以软化血管。
西医指出:“血管是否畅通是百病之源”,中医学“气为血帅,气行血亦行”。原因是人活着依靠血液循环,血液存在于血管里。血液常年在血管里流动,会产生垃圾,如果饮食不合理,又没有及时清理垃圾,血液的流速就会加快,对血管壁的冲击力会加大,从而引发高血压病,脑梗,心梗等疾病。
自然界都是一物降一物的,纵观万物,维生素就能解决这一切,其次是矿物质。维生素来自水果和疏菜。蔬菜要生吃最好,水果连皮一块吃。
(三)、药膳不以随便吃
现在,有些人盲目保健,该吃不该吃的东西都吃,有些商家为了赚钱,该做不该做的都做,吃药膳的可跑龙套了,不是每个厨师都能做,也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吃的。就拿黄芪炖鸡,菠萝鸡片,冰糖莲子,鹿头汤来说,吃的讲究就很大,黄芪炖鸡春季食用,菠萝鸡片就是夏季佳肴,鹿头汤冬天喝最好,冰糖莲子秋季食最佳,单独作用,这四道菜也很不同,菠萝鸡片、冰糖莲子适用于阴阳平和健康的人群,黄芪炖鸡适用于增强免疫力的药膳
你,鹿头汤适宜阳虚怕冷者,而阴虚火旺者则切迹食用。
国家对药膳是有规定的,卫生部公布的药食两用的药材近79种,现在市场上有100多种,有些药与食物相忌,绝对不能胡吃,例如治慢性支气管炎的百合粮柚,食用时忌食油菜,萝卜,鱼虾。
当然,也有一些平常的药膳早已进入百姓家,吃一些根本没什么害,还特别有益健康,菊花茶(清热明目),龙眼粥(健脾益肾),红豆粥(健脾解毒),绿豆粥(清热利尿),这些药普通人能吃,生了各种疾病的人也能吃,但是有一部分的药膳是为疾病特别配方的,普通人不宜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