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青少年忧郁调适的「Google Map」

「整日看与疫情有关、重复报导的新闻内容,觉得好烦、觉得自己快得忧郁症了。」这是今年初我们制拍一部提醒青少年如何因应新冠病毒疫情产生的压力与情绪困扰的视频,其中一位受访学生带着笑容、脱口说出的分享。说出「忧郁症」这三个字,对现在的青少年似乎不是难事;然而,在二十多年前,台湾民众对忧郁症的认识却相当有限、难以启齿,根据我们的调查,当时将近七成民众不太清楚如何区辨忧郁情绪和忧郁症,也不知道怎么找与忧郁症有关的求助防治资源和信息。经过多年来的教育倡导,许多民众、尤其是较年轻族群,对忧郁症的观念认知已提升许多。
依据我们历年调查发现,十多年前,台湾青少年每五位有一位有明显忧郁情绪需专业协助,近年下降至每七位有一位有明显忧郁情绪需专业协助。虽然如此,整体而言,青少年忧郁比例仍高;这两年来受新冠病毒疫情影响,全球罹患忧郁症和焦虑症比例大幅增加,年轻族群比其他族群更受影响,也因疫情使用网络时间更长。遭受网络霸凌而有情绪困扰比例更骤升,最新董氏基金会的调查结果发现,2.5%青少年曾经被网络霸凌,以全台110学年度国高中职数(117.3万人)换算,全台有2.9万名青少年被网络霸凌,而其近一年经常出现自伤或自杀企图的比例就至少有3成。这是年轻世代面对的新危机,也是我们陪伴青少年、促进其身心健康过程中会面临的挑战。
一项由美国的遗传学研究单位于2021年发布的调查指出,有16-24岁孩子的父母,仅半数能正确判别青少年的一般行为问题和心理健康问题。而参与调查的青少年中,近四分之三心理困扰的青少年希望父母能为他们寻求治疗。而一篇发表于2021年5月《美国医学会期刊网路版》的研究指出,12至17岁青少年的重度忧郁症发病率从2011年的8.3%增加到2016年的13%。仅有三分之一的青少年接受治疗。一般而言,忧郁的青少年许多症状和青春期受荷尔蒙影响的成长反应类似,例如易怒、好争辩、不易集中注意力,有厌食或暴食等现象,所以觉察及正确辨识青少年的忧郁情绪或忧郁症非常重要,避免错失、及时发现,避免错过予以协助的时机,是进行忧郁防治倡导教育最重要的目标与任务。
帮助及陪伴青少年度过深具挑战的身心转换期,「了解」是促进心理健康的第一步,需要持续透过倡导教育提升其对心理健康正面的认知,与对忧郁症的正确认知。父母教师们要学习辨识青少年的忧郁情绪与忧郁症,除了了解相关症状之外,建议可进行忧郁症校园普筛,找出高关怀族群适时予以协助。并鼓励青少年要开口求助,当压力或负面情绪累积已无法自行纾解,马上寻求专业协助,别让忧郁情绪持续恶化。
对身为数位原生代的青少年而言,现今认识世界、获取信息、人际互动方式多透过网络,进行忧郁防治倡导教育,要善用不同的社群平台,结合不同的资源,提供青少年适合也需要的信息,例如董氏基金会创建华文心理健康网站、在线咨询聊天室、忧郁检测量表及APP、设置例如FB、IG、TIKTOK等社群帐号,透过这些平台持续提供忧郁与心理健康新知,并将许多信息以图象、影音方式呈现,更能吸引青少年,藉由这些管道倡导推播,让青少年提升正确的心理健康知能。
心理健康促进与忧郁防治是持续且漫长的教育过程。作为青少年坚强的支持后盾,可以把自己想像成青少年忧郁调适的Google Map,能提供有需求的青少年对应的支持与信息。就像在Google Map设定一个目的地(需求)后,提供他们多种选择,让青少年了解如何到达,可以依据的路线、交通工具与时间信息、中间是否有需要的停靠点、邻近还有甚么餐厅、休闲娱乐场所等等。给予指引和正确的信息、让孩子知道怎么获得忧郁防治资源、有哪些求助的选择,只要愿意面对,方向对了,就不怕到不了健康生活的园地。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