僵持不下的孙子女教育问题

僵持不下的孙子女教育问题,究竟是你对还是我对?

—让我们不当彼此的对手,当彼此的帮手
现代社会中父母需要长时间的工作,爷爷、奶奶帮忙分担照顾的模式越来越常见。然而,「相爱容易相处难」,两代人要如何在孩子的照顾上协调、合作,的确不是三言两语能道尽。「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让我们试着从沟通内容及沟通技巧这两大主题切入,一起将这本「家庭经」念下去吧!
确定双方沟通的目标,进行有效沟通

育儿的过程中充满未知的突发状况,小至一天要喝几次奶,大至什么时候该去看医生,问题常常很急迫,大人们各凭自己的经验应对,会意见不合是难免的。但常常从小事分歧演变成争执,甚至吵到最后问题没解决,但气氛变紧张。沟通失败的经验,好像双方都在不同频道里拚命地说,但对方根本没听懂,有时甚至会让人萌生「算了,讲了也没用」。因此,了解彼此在意什么,为沟通划定范畴,才能建立良好沟通的第一步。不妨从内容、议题两个向度,来梳理双方沟通的出发点:
1.内容:
•孩子:孩子的特质(如:内向)、孩子的需求(食衣住行育乐)、孩子的行为(如:反抗行为)等。
•照顾者:照顾者的需求(如:身体负担)、照顾者的行为(生活作息)等。
•环境:包含家庭环境配置、其他资源运用(如:医疗、教育、社福)等。
2.议题:
•行为技巧:带养孩子的方式(如:孩子的赏罚规则)。
•价值观与信念:个人判断事情好坏的标准(如:男主内女主外)。
•情感:照顾者的情绪需求(如:挫折时想要找人安慰)。

三种避开沟通地雷区的技巧
试着理解双方的出发点,调整聚焦在同一个内容、层次,并在沟通的过程中持续的提醒彼此正在讨论什么,才能有效沟通。

不论是父母,还是爷爷奶奶,初衷都是爱孩子、期待孩子快乐、能在社会上立足。这样「在意」的心情,常会让我们在彼此意见不同时内心焦虑警铃大响,并启动内置的本能反应想要赶快采取行动,化解这不舒服的心情。在这样的情况下,冲出口的常是想纾解情绪的话,而情绪化的字眼常会让听的人感到被攻击。若你希望能避开沟通的地雷区,可以试试以下三个沟通技巧

1.安稳自己:找到能够和缓讨论的时机与适合讨论的管道,尽量降低环境和自己状态的干扰,先让自己感到安稳,才能好好说话,并说出好话。例如:避免在愤怒的状态下沟通、先将孩子安顿好、利用双方能保持情绪平和的媒介沟通,透过传Line或是去咖啡厅聊聊天的方式。
2.指出具体想要调整的行为:用「具体的陈述」取代「评价」,避免因为评价让对方感到恼怒。而提供具体可行的建议,除了自己能成为提供协助的角色,也让对方感到被支持。例如:小孩的注意力比较短,他如果已经开始动来动去了(具体的陈述),可以让他先去喝个水休息一下再回来写功课(可行的建议)」来取代「你为什么要『这么凶』(评价)骂他。
3.说出自己的感觉或是需要:当我们能觉察到自己的情绪变化、明白情绪背后的需求,清楚地说出自己的心声,对方才比较有机会了解我们。例如:「我工作一整天下来好紧绷好累,我回家想先放空个半小时,再陪伴小孩,不然我好容易就会生气」。

彼此都是照顾孩子的帮手,良性沟通不责怪
「一样米养百样人」,更何况两代之间成长过程、身体功能、社会期待、家庭角色都不同,照顾的知识与观念也不断演变。因此,最重要的是请记得,沟通协调是一个不断持续的历程,沟通的目的不是要命令对方。试着理解彼此的差异,依据每个人的长处分工,适度的给彼此调整的时间与空间;若有需要也可以运用专业资源促进沟通(如:家庭谘商、卫教课程),让彼此都能有机会更认识自己、吸收新知。试着尊重彼此不同的方法,成为彼此的帮手,让家因为孩子而有了新的共同目标。多一些感谢,多一些欣赏,让三代同乐成为向孩子示范多元、尊重、合作的好机会。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