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养机构,去不去?

自宅安老才幸福?
当年齢增长,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在未来,需要被他人协助或照顾。由于社会老龄化少子化,独身或是独居的情况普遍。有些人单身没有伴侣,也有些人伴侣已经亡故,或是因为生病体弱、老化退化等其余因素并未同住,或是无法胜任长期照护工作。有些人并无子女,或者子女因为就业等其他因素,长期居住于外地,无法就近照顾。有些个案的居家受到环境的限制,不适宜作为年老后的长期照护地点。譬如空间狭小,无法让失智者有足够的漫游空间,或是住家为高楼层的公寓住宅,不方便行走有困难的银发族出门就医及活动。即使家中环境适合,也有人力可亲自照顾,仍然可能会因为疾病或失能的因素,需要更专业的照顾。例如因病需要密集翻身、中风后有密集复健的需求、需每日接受特定化学治疗或放射治疗等。

由此可见,不管是为我们自己,或是为了日后长辈的照顾安排,是否考虑入住安养、长期照护机构,是一个需要思考面对的重要的课题。与其到了万不得已需入住安养机构时,才来仓促决定。倒不如趁意识清楚,能够表达意愿的时候,提早来了解研究与抉择。

没有最好,只有最适合你的安养机构
那么要如何选择一个适合的安养护机构呢?许多人都不禁会问同样的问题。我的答案是,没有绝对的标准,只有适不适合。我们得努力去寻找那最适合的。当觉得抉择有点困难的时候,可以请教相关的专业工作者。讨论看看,如何才是最妥善合适的?举例来说,选择了环境宽阔空气清净的郊区安养机构,却有可能因为离原本的住家太远,让老龄的配偶不便探视,相对减少了亲情的交流。相对的,选择了市区里的小型安养机构,方便探望及送医,但居住空间较小,住民彼此干扰变多,夜晚噪音扰人,也可能导致睡眠质量不佳。建议大家可以亲自前往安养护机构去参观了解,聆听介绍(注:疫情期间受限)。看看环境布置和设备,这部分也是一个考虑的重点,因为多数人都喜欢美观的设计,长辈对此有自己的好恶,甚至影响到入住的意愿。再来是机能服务,部分安养机构则提供有配套的复健疗程。针对身体活动功能,或是维持认知功能,由专业的治疗师定期评价安排。也有的机构具备有驻诊医师,方便住民追踪治疗慢性疾病。
近来推动安宁缓和照护,也有长照机构内设了安宁缓和区,希望能达成长辈就地终老的想法,不在最后一哩路多受奔波往返医院之苦。千金难买的,是机构照顾者与长辈之间的情谊,参观连络时,不妨多聊个几句,看是否能结下这美好的缘分。

我的老化由我规划
过去在选择安养护机构时,多仰赖照护者或是亲属来收集数据,并且下决定。甚少听见银发族为自己发声。面对未来,更希望你我都要有面对老化的勇气,依照自己的个性与喜好,设想将来各种照顾服务的需求,甚至是临终安适的想望,主动地表达自己对长期照护的预想选择。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