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下的孩子怎么安抚关怀

南区辅咨中心工作计划专业辅导(认辅)人员
网络曾流传一个真实案例,一名孩子每逢上课就睡觉,后来老师发现,这孩子是921震灾的幸存者,因冲击太过强烈,晚上都难以入眠,只有在上课的时候,身旁有很多同学陪伴才有安全感,能暂时入睡……八八灾变对孩子造成的伤痛,可能超乎我们想像,及早关怀及抚慰这些创伤,也就能早一步扭转日后可能出现的偏差行为。

在921大地震将满十周年前夕,南台湾发生八八水灾,同样导致许多学童面临没学校可上课的困境,甚至连最依赖的父母也离他而去,对于还需要照顾的孩子来说,吓到连哭都哭不出来。相对于成人此时需要经济援助来重建家园,孩子更需要的是心理抚慰,让他知道:谁来递补那个被依附的位子?

经历创伤的孩童
易有不安、退化行为
关怀921地震134位未成年失依孩童至今的儿童福利联盟家庭重建中心主任施静芳表示,除了襁褓中婴儿因年纪太小,可能没有认知到灾难,多数历经灾难的孩童都会产生创伤症候反应,比如反应呆滞、容易感觉害怕、出现尿床与吸吮指甲等退化行为、睡不安稳或不愿意起床面对,也有不少孩童急着想赶快回学校、找同侪陪伴。

这些症状持续时间因人而异,也随着灾害程度有所不同,若家有亲人伤亡,创伤情绪可能会加倍宣泄或是格外深藏。董氏基金会心理卫生组主任叶雅馨指出,失去亲人的悲伤没有结束的时候,虽然会随时间淡化一点,但遇到特定节日、场景又强化一些,重点在于如何与悲伤情绪和平共处,一般来说若有适当的情绪抒发,加上认识新的人事物,多数孩童能逐渐以平缓的态度去看待创伤。

提供依附感
减少灾变恐惧
曾在921地震后辅导灾区小学的台中教育大学谘商与心理应用系副教授潘素卿回忆,当时地震毁损了校舍,因此在操场搭设简易教室,她发现不少小学生对于这种开放空间的上课方式感觉「很新鲜」,甚至因为并班上课可以认识更多同侪,所以淡化了孩童的恐惧感。

「温、饱的感觉,对于小学以前的孩童最重要!」潘素卿分析,这时候的孩童本来就不用烦恼家计,只要有人递补上依附的位置,满足基本需求,较快能恢复常轨。她有一个学生的婶婶,当年正是扮演这样的角色,每天很自然的叫这名学生跟她儿子起床、上学,就跟妈妈在的时候一样,因此这个学生即使历经灾变,依然保有很乐观的个性。

相较之下,青少年对于灾变的感受较深刻。不过,施静芳这么多年陪伴过程中发现,青少年其实更在意「标签化」的问题,他们希望旁人能够「像以前一样」与他相处;且能在同侪中获得肯定,因此有人蛮早就交往男女朋友,希望从中获得爱和归属的感觉。

用爱与包容接纳
失依孩童的状况题
施静芳表示,这些孩童要调节一个新的寄养家庭或是新的学习环境,挑战比其他同样历经灾难的孩童更大,对于抚养者来说也是一项考验。以下是辅导震灾失依孩童发现的一些状况,也将处理的经验在此分享。

CASE1多头马车照顾产生被抛弃感
就读国小四年级的雯雯(化名),身边三个阿姨都愿意照顾她,为了不让某一人负担过重,阿姨们决定轮流让雯雯住她们家,但每逢几个月就要搬家一次,让雯雯觉得自己像皮球般被踢来踢去。

建议》让孩子轮流住在亲戚家虽是体贴大人的作法,然而,国小以前的孩子需要明确的依附对象,生活上若常常变动,孩子处于不断接触新环境的不安定状态,加上每个家庭的规矩不尽相同,会让孩子产生调节的困扰,甚至心生「是不是我做不好」的被抛弃感,因此最好还是有固定的寄养住所。

CASE2转到外地就读招受异样眼光
佑星(化名)刚考上高中就遇到震灾,舅舅为了就近照顾,没征询他的意见就请托校长让佑星转学到南部。佑星一去学校就感觉别扭,因为同侪不但知道他父母双亡,也质疑他舅舅靠关系让他转读这间明星学校。

建议》大人应尊重青少年的意愿,做决定之前先与他们讨论,分析什么选择最恰当,比如:孩子若不愿意远离原本的家,那在不转学的情形下,是否有其他亲戚可照顾;如果要到新环境就读,要给孩子心理建设,或是先与学校的老师沟通,让孩子可被友善的对待,而不是身份被标签化。

CASE3抚养人的忧伤引发孩童不安
孟莉(化名)在震灾后改跟爷爷奶奶一起住,但他们因丧子之痛变得沉默,常常暗地掉眼泪,孟莉常担心爷爷奶奶年纪大了,要是他们突然也走了该怎么办。

建议》孩童的情绪会受到抚养人的影响,若抚养人一直处于伤痛,孩子也会很没安全感,因此社工关怀时,不只关心孩童的心理健康,抚养人的状态也同样重要。有些抚养人的困扰是原生孩子好不容易拉拔大了,却得重新再养育一个幼儿园小孩,也需要花时间调整自己心态及做生涯规划。

CASE4争执失言增加孩童心理创伤
明德(化名)的学业表现不如抚养他的大伯预期,被念还出言顶撞,大伯一气之下怒斥:「你不用功怎么对得起你死去的爸爸!」明德心里更感沈重。

建议》多数抚养人对这些孩童视如己出,但管教出现冲突时,为了要表达自己非常失望或愤怒,可能触及孩子的伤心往事;也有孩童被责骂说:「你都比不上死掉的姊姊!」可能会让孩童产生:「原来你们希望死的是我」的负面想法。

受惊户不等于受灾户
潘素卿认为早日让灾民的生活安定下来,心理辅导才能发挥作用。对于孩童来说,导师在班级上以团体方式进行抒发情绪的普遍化谘商,已可发挥作用;若有亲人伤亡等情绪问题的孩童,再给予特定化谘商。此外,有些孩童个性较敏感或是过去有其他创伤经验,即使不是当下的受灾户,却可能是需要辅导的受惊户,这些孩童同样需要较长时间的特定化谘商,且最好利用课后时间辅导,避免招来异样眼光。

孩子年龄不同,历经灾难后的反应有别
儿童福利联盟家庭重建中心主任施静芳表示,历经灾难对于孩子来说是个震撼体验,年纪愈小者,感受较不深刻,若身边有大人及时提供依附,较易恢复常轨;年纪愈长者,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想得多、却又不够成熟,更需要去安抚他们的情绪,且帮助其在同侪中获得肯定与归属感。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