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介入心理危机处理的具体步骤(一般人士篇)
心理危机介入的处理,就像急救工作的第一线,每个人都学到一些本事,就可以发挥最具时效的第一线角色。它不像长期的深入的心理谘商与治疗,也不是急救后的医疗工作,需要专业训练与一定的环境条件。天灾下,国内的心理专家几乎全体动员,只是一时之间,没有足够的条件去接触与深入每一个受灾者。如果您愿意,请考虑自己是否加入地震后的心理危机处遇的行列。
危机介入者首先要考虑自己的情况是否适合?如果自己处在匆促时间感(比如,没什么事压着,却看不完一篇文章或报导)、或者情绪不稳定与过度的激情(如:焦虑、愤怒、优越冲动、或无助感),自觉自己不是良好的、轻松的心情,就请先不要投入。这道理就像自己的呼吸急促、心跳不稳,自然不应该去协助他人作急救工作一样。但别急,任何人生活在同一时间空间下,眼睛都睁得亮亮的,只要您审视也作了调整自己心理状态的努力,对身边的人就有鼓舞的效果。
检查过自己的状态后,请接着看看身边的人,是否有下述陷入心理危机的现象:
其一,对方心理不平稳,产生悲伤或罪恶感导致有自伤企图,或不可控制的愤怒感、想伤人的企图?
其二,对方的反应变得缓慢或者思考事情的方向混乱,东跳西跳,缺乏头绪。
其三,对方出现过去很少出现的行为或重复做着没什么重要性的事,又不能说明自己会什么要这样做。
其四,对方的心情一直低落,对生活上本来可以放松的一些小插曲,都没办法流露一些幽默或快乐的表情。
其五,对于一些暂时没办法处理的问题十分执着,一再重复坚持要这件事情解决后才能作别的事。
其六,一再重复某些不可改变的回忆(像是意外发生的瞬间),每次的回忆都没有新的收获,反而只增加难过和悲伤。
面对生活中不可弥补的意外时,每个人都会备受威胁。一时之间,维持心情的灵动、想法的弹性,以及直接参与有用的活动等三个方向,是最重要的心理复健之道。假设您与身边的人都有此现象,请快快寻求专业的心理协助。假使您没有上述现象,而身边的人却有上述的危机,就好好以对方的生活条件来思考如何让情绪、想法与活动三方面回复健康的心理状态。
目标一:让他(她)的情绪活络起来,小的情绪波动没关系,但是情绪质量要多避免呆滞和只集中于一人之感受。支持性的谈话中,分享着无奈与悲情的事件当中,也要顺势夹杂些生命中的收获。谈到某片段的惊险,顺势加入些假设性的趣味性的插曲。谈到对事件处理的不满,也要混入一些不同情境下各角色的各有抱怨。让心情灵动,重点不是分辨是非和对错,而是『放松』。
许多社区中的住户在灾害后,体会到相互关怀与分享的乐趣,长年不见了的热忱与相互珍惜的感觉松动了惊慌感,实质上极具有心理复健的效果。笔者在复健医疗的团对工作多年,往往发现多人共一病房的团体,经过短暂的排斥后,嬉笑怒骂间,却可以互动出深刻的、相互支持的心情,恰是类似的处境与功能。因此,即使身为灾户,提供旁人心灵复健的协助,虽然默默的没有光环,在这场变乱中依然不会缺席自己对乡土与同胞的爱。说不定比来来去去的专业人员更有直接与长期的贡献。
目标二:让他(她)的因应意外的想法内容丰富起来,每个人记忆中都有许多应变技巧,但是,危机逼近时,有用的、尤其创新的方法却必须在思想还很有弹性和组织时,才能蹦跳出来。突然来的压力会使人一时想不起可以解决的方式,想想,自己在压力下,不都充满呆滞的感觉?但是,未曾发生过的灾变,大家都走在学习的路上,每个人都要重新分析自己所拥有的条件和本钱,认真去重组与开创可能可行的方法。当然要把对生活的机动感激发出来,大家有默契地去欣赏与鼓舞各种想法,脑力激荡的过程不必争对错,也不必比较幸与不幸。保持想法与情绪是活泼的,心理复健也完成了一大半。
目标三:参与切身的活动,亦有助益。因为,人只有一个身体,也只有一个脑。同一时间中,只能专心从事一件事。想想一个在比赛过程扭伤的运动员,可以一直比赛,直到下场后才感觉自己的伤痛,可见专心的程度有多么大的性能来压制(或轻忽、或转移)一个人的身心感受。带着一个心神不宁的人去参加自助性的活动,参与分配地方资源,参与提供有建设性的数据,参与整理未来重建可以用着的信息,去积极投入环境的重整等等。这些活动借着团体的士气,不只让人寄情,也让人收拾破碎感,逐步去对这些不可挽回的意外讨回自己的主动感。
坐着等待、抱怨、或攻击,实质上损伤了回复心情的黄金时机,也不易逃出愤怒与否定的压力感。切记,人只有一个对创伤压力有反应的身体,将自己的情绪、想法、行动都导向抵抗创伤压力的状态,表面上似乎有一点阿Q精神,但却是减低创痛、增加心理功能的积极原则。路还长,大家都会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