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华人的家庭规范下,对于祖父母的印象,不外乎就是协助照顾孙子女。不论是主动或被动扮演照顾或教养的角色,祖父母与孙子女间的情感,蕴藏着一种无法由父母取代的呵护与关爱,而这样的情感是影响祖父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也可成为孙子女情绪安定力量的来源。
然而,由于社会快速变迁,家庭结构、功能、关系都在转变,家庭型态因而愈趋多元,祖孙关系也因着父母辈的工作与婚姻,呈现不同型态。最常见的是,父母在外地打拼,将年幼的子女交由祖父母照顾,孙子女长大后再接回父母身边;
而近年,也出现一种父母与祖父母同住或住附近,由祖父母与父母协同照顾子女的做法。这群新世代的祖父母,相较传统以往的祖父母,可能有更好的教育程度,以及更能接受新观念,更能分担教养的责任。
根据学者Bengtson及Schrader于1982年提出的「代间连带理论」,其中包含六个元素,决定祖孙关系的亲密程度:
1.地理近便性:居住距离会影响祖父母与孙子女的接触、协助及情感交流,特别是核心家庭的型态,父母与孙子女因工作或就学,与祖父母居住在不同县韍,若因工作或学业忙碌,不常返乡探亲,便容易产生疏离感。
2.接触的频率:祖孙若常有机会接触,即使没有同住一起,也可能有亲密的关系,例如打电话、写信,或者利用社群媒体,邀请祖父母进入line群组或FB。
3.祖父母的功能性:若是祖父母健康情况良好,得以协助照顾孙子女,甚至担负教养责任,与孙子女也会较亲密。但亦有研究指出,祖父母只要扮演好份内的角色(只是陪伴或玩耍),可能会比肩负起照顾者角色,更可能有亲密关系。不论哪一种角色,祖父母若能透过带孙提供支持或协助,都有助于关系的凝聚。
4.规范连带:有些家庭强调家庭成员间的规范或者应尽的孝道义务,例如要对长辈尊敬、子女有照顾长者的义务、或者必须提供财务协助、分担家务等,可能让祖孙间有紧密的连接。
5.情感连带:虽然祖父母和孙子女之间的情感连接是自然的,但是随着孙子女的成长,对父母、手足及朋友的依附加深,反而可能远离祖父母。根据教育部2010年调查发现,孙子女年纪愈大,与祖父母的关系反而愈不亲密。然而对祖父母而言,子女及孙子女反而成为生活重心。研究也发现,早年祖孙较亲密,未来较可能维持良好的关系。同时,若中间带的子女和祖父母情感好,孙子女与祖父母便容易建立自然的亲密关系。
6.一致连带:孙子女从父母或祖父母身上学到价值观及人生规范。随着孙子女逐渐成熟,会发展自己的信仰及价值,当家庭间有共享的价值或观念,愈不容易产生代沟,因此,祖父母必须放下固有的想法,聆听年轻世代的声音,学习新事物,才不会让年轻人觉得祖父母是老古董。
由上述因素可见,鼓励祖孙世代之间加强互动的同时,老龄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往往才是主宰祖孙辈代间关系的重要因素,如果忽略这层关系,任何老龄者的活动规划,效果也是有限的。因此,针对远距离的祖父母,父母可以做的努力如下:
1.教导孩子关心祖父母:每周定时问候,或在特殊节日透过卡片或电话表达思念之意,例如生日、父亲节、母亲节或祖父母节,透过父母身教的问候祖父母,孙子女自然习得敬老、尊老的态度
2.安排家族旅行或聚会:透过家族旅行,除了联系感情,更可藉由与家人的聚会,认识家族历史及故事
除此之外,学校可以举办祖孙共学的活动或营队,祖父母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及知识,甚至有拿手绝活,让祖父母有机会教导孙子女他们擅长的事物,例如传统美食或者童玩,除了传承传统文化,也让祖父母有机会一展身手而获得成就感;而对于年轻的孙辈而言,可以教导祖父母如何使用智慧型手机、平板电脑等,祖父母学会了,便搭起联系与沟通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