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丧偶,助其脱离哀伤情境

秋菊嬷与福财公在子女相继搬出后,住在老家相依为命。福财公失智后,秋菊嬷如影随形在旁照顾,福财公坐身障摩托车前座负责驾驶,秋菊嬷便在后头指挥方位。几年后,福财公走完人生旅程,留下秋菊嬷独守空荡荡的老屋,她不忍丢弃任何遗物,每每睹物思人,泪眼婆娑,几个月过去仍闷闷不乐,因此由儿女带来看诊。我能理解秋菊嬷的哀伤,但因为延续太久,已达忧郁症程度,于是我建议服药治疗,并嘱咐儿女将秋菊嬷带离老家,若想念福财公,一阵子回去看看就好。后来,秋菊嬷与儿子同住,在家人鼓励下参加社区关怀据点活动,从中认识同侪老人家,展开新的社交生活。渐渐地,每当有人提起福财公,她不再红了眼眶,而是扬起嘴角回忆两人的过往点滴…

 

老年丧偶是一个重大失落,尤其感情不错的夫妻更是如此。当事人通常一开始会难以置信,出现否认、气愤的情绪,接着可能会自责,认为自己哪里没做好,而后逐渐接受事实。一般来说,难过几个礼拜在所难免,但生活作息应逐渐回归常轨,若超过两个月仍无法摆脱哀伤情绪,必须留意是否并发忧郁症。
丧偶对所有人都是重大打击,但各个年纪略有不同。50岁丧偶,可能因为孩子还没完成学业,除了哀伤,还须承担家计责任,而有双重压力;60岁丧偶,孩子若已独立,加上体能与心智尚未老化,社交网络也较为丰富,调节困难较少;至于70、80岁丧偶,因此时调节新生活的弹性较差,比较容易缅怀过去,陷入哀伤,特别需要子女给予关注与协助。

 

对于丧偶的老人家,家属应注意其情绪反应与调适状况,如果一切反应属于正常哀伤范围,可给予陪伴,鼓励老人家维持正常作息,并持续控制慢性疾病,通常就能度过几个礼拜的正常哀伤期。但若因此情绪更加低落,应协助长辈暂时脱离诱发哀伤的情境,以免情绪陷入低谷。

 

有些男性长者平常倚赖老伴打理日常生活、安排作息,甚至协助社交应对,当老伴过世,必须重新学习独立生活,家属在此时应注意其能否处理日常生活与自我照顾,例如:内务整理、理财、购物等。在社交方面,家属应注意长者能否维持原本的社交圈,如有困难,应适时介入。鼓励长者投入社区活动,到长青大学上课或担任志工,不只可带来成就感,也能拓展人际关系,走出丧偶阴影。长者若想发展第二春,家属应抱持包容与关心的态度,协助长者找到适合的新伴侣。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