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人用旭日东升、如日中天及夕阳无限形容生命;而我却喜欢用河流形容人生发展。河流初始于高山,涓涓细流;青壮之时,遇到矶磷深谷,激喘急流且激起水花;中年之时,迂回蜿蜒;老年之时,若能不辞细流,汇聚开阔,悠然入海。
对生命及未来的恐慌、进而忧郁的案例
许多进入空巢期的长者,过度关注身体健康的变化,甚至因为职场或人际压力而导致胸闷、心跳快、腹胀、头昏等自律神经失衡的焦虑症状,甚至引发喘不过气、心肌梗塞及快要死亡等恐慌症现象,之后失去自信、频繁到医院进行检查。
王先生是追求完美、负责尽职的补习班主任。50岁时发现总胆固醇过高,便天天运动。有次与补习班的学生家长发生冲突,感到愤怒,到住家附近山区健走,却因为突然喘不过气、胸闷、心悸、头晕及冒汗,怀疑是心肌梗塞发作而送急诊。医师检查后未发现异常,但王先生却郁郁寡欢、没自信、胃口差、失眠、体重减轻,甚至出现自杀想法。转诊到精神科,诊断为忧郁症,经过药物治疗及缓和的认知卫教说明与讨论,王先生了解中年后,体力、心跳及血液循环不如以往,长期压力或劳累使脑部荷尔蒙失衡,进而影响自律神经失衡,导致恐慌发作。
若加上压力、重视金钱价值、害怕老化及死亡等负面认知,易导致忧郁症。他也了解忧郁症是可以治疗而痊愈的,经过家人支持、医师鼓励,减少补习班的课程时间、投入公益服务,因与人群互动,重新体会生命价值,逐渐恢复正常生活。
抛开老人刻版印象,创造乐活老年的愿景
「老化」、「老人」在美国及台湾时常带有负面意涵,有人用「视茫茫、发苍苍、齿牙动摇」或「迈向生命终点、朝死亡靠近」等刻版印象,甚至是「老人就会痴呆失智」、「老人就会忧郁、无力、不爱动」等错误概念看待老年生活。虽然科学家或医师仍未完全了解「老化」的生物机转,但是可以理解的是:老化是生命的自然现象,老年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老化在30岁发育成熟后就开始加速,随年龄增加。老化在生理机能的变化明显。重要的是:社会要对老年的生活及生命有愿景,抛开过去对老年的刻板化及污名化(吃饱等死、老了就没路用等观念),发挥长者在过往生命的智慧,正向悠然。
活跃老化的正向概念
相对Fries JF于1980提出「疾病与老年画上等号」的概念,1987年Rowe JW及Kahn RL提出「成功老化(successful aging)」概念。1997年,两位学者发现要成功过老年生活,除了「减少疾病发生」外,还要有「维持高认知及身体功能」及对「老年生活积极承诺」等要素,引领WHO在2002年提出「活跃老化(active aging)」的目标:「提升老年期生活质量」不只要有适宜的健康及正向积极心理观念及认知功能,还强调老年生活要有「社会参与」。
因此,「老」不等于「生病」及「没有用」,我们在40岁后,视力开始老化,如:水晶体的调节变缓慢,发生远视、老花眼等;50岁后听力不如年轻敏锐,而平衡感及肌肉关节功能开始减缓,注意力与记忆力逐渐减退。但是只要规律生活、注意营养及运动,独立生活及人际职业功能都没问题。
生活认知与观念会影响身心健康,正向、包容及平和的态度是需要学习的。除了过去「活到老、学到老」外,也有研究发现「老狗还可以学新把戏」,脑神经经过人际经验刺激后,会促进血液循环、提升注意力及调节度、降低心肌梗塞及中风风险,并减少孤寂感及忧郁情绪。虽然,中、老年会出现健康、退休及亲友过世等议题,但只要能敞开心胸、建立规律作息,统整人生经验,进而有生命的智慧与正向积极的心态,自然能够银采瑞智、悠然快乐地面对及度过老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