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第二个舞台

七十岁的陈先生,五年前从30年公职生涯届龄退休。刚退休时,曾共事的同事们经常邀请聚餐,还算忙碌,但三个月后,饭局渐少,生活渐趋平淡,且不需要早早出门上班,变得更晚睡和更晚醒。半年后,作息变成清晨天亮时上床睡觉,下午两、三点起床吃早午餐,生活作息晨昏颠倒。过节或特殊节日时,亲友间的多次聚餐也推说身体不适或很忙而拒绝参加,与退休前每周会主动带妻子到亲戚、朋友家串门子的个性变得不同。妻子为了改变先生退休后的生活作息,找他一同去上褓母课程,陈先生参加一堂课后就拒绝再去上课,甚至听到妻子要与课程认识的朋友们聚餐,还会板着脸暗讽那些朋友是狐群狗党,妻子一度受不了他的冷言冷语,曾有离婚的念头。

 

子女们察觉到父亲退休后生活的异样及父母之间的紧绷关系,讨论后决定每周末必定有人回家陪伴,缓和两人关系。在餐桌上偶尔询问母亲的上课及聚餐状况,讨论自己与朋友或同事的故事等,且邀父母一同外出走走,并主动询问父亲的作息状况,表达关心并提供建议。初期,陈先生的作息没变,但对于妻子与朋友外出一事,也就不再冷言冷语,到周末时甚至开始早点起床,陪子女聊天与外出,子女们也搜集社区相关课程资源,与父亲讨论并且鼓励参与。刚开始,陈先生每周有两天下午的日文课,接着在课堂认识的朋友介绍下,早上到卫生所担任志工,偶尔参加旅游活动,于是在退休快2年后,陈先生找回生活步调,作息回归正常,也常与妻子到亲戚朋友家串门子,上课及作志工是他生活的一部份了。

 

许多人在年轻时为了家庭、事业及理想打拚,常常期待可以放假不用工作的生活,但是真正面临不需工作的退休生活时,有些人却会因此失去生活重心,出现精神寂寞、觉得生活没有意义、经常回想往事,或感觉孤独、失落及悲观等忧郁症状。且因壮年子女外出工作或成家,家中仅剩老年人互相照料的空巢家庭渐增,如今我们的社会中,每十位老人就有一人是自己一个人生活,如果老人经常独处且少与人互动,容易产生悲观情绪,甚至会有失眠,以及提早发生失智。

 

有人曾经问过我:「如果工作不再是生活的一部份时,该如何安排生活呢?」相信多数已退休或即将退休的人都面对过这个问题,而我从看诊的病人及基金会接触到的志工,我看到许多开心享受退休生活的老年人,他们身体不是没有病痛,以医学角度来看,他们大部份至少有一种慢性病,其中六成的人有两种以上疾病,但他们会适量地安排自己的活动行程表,包括安排休闲活动、参与学习课程及当志工,借此调适自己,重建生活重心,从中获得自信,进而享受这种不须再为工作烦恼的生活。

 

每一个退休长者对于社会参与都可以有不同的选择,例如从事志工服务、进修长青大学课程、参加艺文或运动等学习课程,这些选择都进而可建立人际关系,增加与人互动的机会,发展更有意义的生活;我尤其推荐退休长者参与志工服务,志工服务表面上看来像是单纯付出,但在施与受之间,其实会增长自己的社会认知及增加自我社会角色的肯定,因为我同时担任『老五老』基金会的董事长,有更多机会看到不少默默为社会付出一己之力的老龄志工身影,他们借着帮助他人,让老年生涯发光发热,因此,我深切地建议每个人务必将志工服务纳入个人退休生活的活动之一,每天或每周一次都无妨,量力而为,不要有压力,尽量保持不间断。

 

如果您是长者的亲友,可以鼓励长者多多参与社会活动,但请您协助他们解决参与过程的任何阻碍,例如缺乏信息管道或交通问题。您可以就长者兴趣,搜集居家邻近的社区教育课程或有志工需求的机构等资源,例如:各县市乐龄学习中心、救国团终身学习中心、社区关怀据点等相关课程,或者至住家附近的公所、卫生所、邮局、医院、教会或庙宇等,询问是否有志工需求。若长者已有固定参与社会活动时,需要多关心其参与情形,与长者彼此分享生活经验及想法,有助于知识与经验的交流与传承,促进彼此相互的尊重与欣赏。

 

随着年龄渐长,我们无法避免视力或听力变差等身体功能的老化现象,但我们可以追求成功老化(successful aging)。成功老化就是能快乐、满足、有幸福感的度过老化这个时期,让生命不只是活的久,而是能活的有意义;若您还年轻,请您一同塑造「老而有用」的社会氛围,鼓励老年人能够自信地参与社会活动并在其中发挥长才,拥有自己想要的老年生活。就像今年67岁的李察吉尔说的,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变老,能够变老其实是一种特权、一种福气!这个福气要珍惜,所以在老化的生活中我们可以有更多不一样的规划与安排,让自己成功老化。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