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老先生丧偶多年,生性乐观的他,仍可维持充实的生活安排。但近两个月,他常抱怨头晕、胸闷、喘不过气,要求家人带他就医,但每次检查结果都正常,始终找不到病因。他像变了一个人,成天愁眉不展、咳声叹气,觉得自己恐怕将不久于人世、还是死一死比较快活。常抱怨晚上睡不着,整天躺在床上,对于亲友邀约都兴趣缺缺,即使是疼爱的孙子女前来探望,也难展笑颜。经由医师建议,转诊身心科,接受药物及心理治疗,在家人持续的关心和陪伴下,王老先生的状况逐渐好转,重见久违的笑容。
台湾早已进入老龄化社会,重视身体照顾的同时,老年忧郁症却常被低估,可能延误治疗的黄金时机,增加老年人自杀风险。常有人说,「老人家能有什么烦恼,他又不愁吃、不愁穿」,也有人认为「老人家本来就爱碎念」,轻忽老年期的压力。事实上,迈入老年期,不仅面临生理老化与健康问题,也须面对退休后经济收入减少、社会角色变化、空巢期的孤寂、亲子或人际关系疏远、亲友病痛死亡、丧偶等失落,容易造成焦虑或调适困难。这时,家人的关心陪伴和早期发现是相当重要的。
有时与长辈的沟通,可能受限于其感官功能退化或其他因素,让家人感到有心无力。以下提供一些陪伴与沟通原则:首先,沟通时降低环境噪音,说话音调平稳、语气和缓,可稍微放慢速度,语句分段陈述,让长辈有充裕时间理解信息,并给予适度时间等待响应。其次,多接纳倾听,少直接争执。当与长辈观念或价值观不同时,避免直接表现否定,以免伤其自尊。
应多给予时间表达,同理他的感受,再渐进地沟通。当长辈重复唠叨、碎念,可能是因为健忘或源自内心不安,可试着针对担心感受响应并接纳其表现。当长辈有忧郁状况时,更需花时间倾听,从中给予支持、接纳其想法与感受,肯定他过去的付出及努力,进而认可他现有的价值,切忌太快给建议或批判,以免其感到被拒绝。许多长辈喜欢谈论「当年」事迹,我们应该给予支持及倾听。
利用怀旧方式让老年人回溯过去生命历程的成功经验,可让其生命价值获得肯定。家庭聚会时,也可以透过共有的家庭经验、传统、生命事件等回忆做为话题,增进彼此聊天、关怀的机会。
以同理接纳的态度,站在长辈的角度看待事件及调整沟通方式,以积极的倾听响应其内在感受,有助于与长辈的相处。若长辈突然出现忧郁症状,或长期沉浸于某种失落中无法恢复,严重程度已经影响到日常生活,还是需要尽快就医寻求协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