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甲先生任职公家机关,个性木讷、不善交际,许多烦恼往肚里吞。有天,他突然感到莫名恐惧,觉得同事特别注意他,要打小报告陷害他。甚至不敢出门,深怕有车要撞他。在家也常听到无中生有的声音,内容多是邻居对他的指责。这种情况持续半年,甲先生才去精神科就医。
医师仔细问诊,安排抽血检验与神经学检查后,诊断他是罹患「精神分裂症」,需服药且定期到门诊追踪治疗。甲先生起初接受治疗,病情稳定后,就自行停药。不到半年,幻听与被害妄想等症状又出现,再回医院接受治疗。甲先生一直不承认自己生病,觉得很没面子,也常怀疑是不是医师误诊。
所谓「生病行为」,是指一个人身体不适后,会推敲为何生病,进一步寻求各种帮助的历程。然而,过犹不及、有病不医,或小病到处「逛医生」,就可称为「异常生病行为」,分为「确认生病型」与「否定生病型」。
「确认生病型」病人深怕有病没得到妥善医治,遍访名医,做各种身体检查,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精神科常见此类的病患,如:虑病症、疼痛症、转化症、伪病、诈病、虑病妄想症等。
「否定生病型」患者各科可见,往往延误病情,甚至生命难保。例如:心肌梗塞或高血压患者服药顺从性差;肾衰竭患者怕洗肾而不承认生病;中风病人罹患「认觉缺失症」,对肢体瘫痪无力毫不在乎;精神分裂症、妄想症,躁郁症等患者因缺乏病识感,拒绝治疗及服药。此类病患都会造成治疗上与家属的困扰,医师应仔细评价,努力卫教,且安抚家人,如此病患才能改善病情,转危为安。
甲先生属「否定生病型」,住院治疗后,医师为他安排深度心理治疗,帮助他宣泄生病的苦痛,循循善诱使他了解生病不可耻,唯有勇敢接受它、与它和平共处,配合医师治疗、认真吃药,才能有效控制病情。甲先生接受专业建议,各种症状都已稳定,目前在日间病房做复健治疗,工作能力与社交技巧都在逐渐进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