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甲女士是50岁的已婚女性,经营一家超商,事必躬亲的她,某天突然头部剧烈疼痛、胃口不佳、疲倦不堪,她以为罹患感冒,买了止痛药却没效,反而全身酸痛。
到神经科就诊3个月后,做脑波、头部电脑断层等各种检查都无异样。虽然生病,她依然全年无休地张罗店里大小杂事,但渐渐感到力不从心、心力交瘁、心情顿感沮丧、凡事提不起劲。后来她到精神科就诊,诊断是罹患忧郁症及慢性疼痛症,医师嘱咐她按时吃药并好好休养。她只有按时吃药,没有配合休息,所以病情时好时坏,就算心情已改善,疼痛依旧。
吃1年抗忧郁剂后,她倏然发现自己有「咬牙切齿」的感觉已3个月,医师告诉她,若无其他神经方面的异常,可能是吃抗忧郁剂引发的副作用,请她先至神经科。后来证实没有神经病变,于是为她换药,并加一些解除副作用的药,经过一段时间的调药后,嘴部的不适才解除。
临床上,服用抗忧郁剂常出现的副作用包括恶心、头晕、心悸、失眠等,这些症状需要一段时间调节,停药后难过的感觉就会消失。极少数患者会出现「动作障碍」,包括
1.巴金森症候群,症状有动作缓慢、手抖、面无表情、肢体僵硬等;
2.静坐不能,症状有坐立不安,站也不是、躺也不是、坐也不是等;
另外还需注意2项无法复原的副作用:
1.迟发性不自主动作,症状包括舌头无法自主重复伸出、不断做咀嚼状、不停眨眼、做鬼脸,有时甚至不自主地耸肩、手指、脚趾不规则地抽动;
2.迟发性肌肉紧张异常,症状有斜颈、眼睛往上看、眼睛睁不开、咬牙切齿、躯干肌肉紧绷等。
除了抗忧郁剂外,常引发上述动作障碍的还有抗精神病药物、止吐药、锂盐等。一旦发生疑似抗忧郁剂导致的动作障碍,不要惊慌,也不要擅自停药,医师通常会做检查与判断,一般处理原则是先减药、换药,再服用解除副作用的药物。
值得提醒的是,患者不要因药物引起的副作用,就有病不医,延误病情;医师也应提醒患者种种可能的药物反应与副作用,以免让病患更痛苦,产生终生后遗症,虽然须多用点心神与时间,但绝对是双赢的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