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忧郁搭上精神病

甲同学个性内向、沉默寡言、许多心事不愿向别人说。他原本在校成绩优秀,突然在大三刚开学时,怀疑有人跟踪他,甚至对他不利;在四下无人时,听到有人谈论他的事情及呼唤他的名字,自此感到非常害怕,躲在宿舍不敢出门,也没参加期中考。

导师发现后,赶紧通知甲同学的父母,并送他到精神科就诊。医师了解其病史,给予精神安定剂,嘱咐他一定要按时服药并回诊治疗。未料在治疗1个月后,他担心同学用异样的眼光看待,便不再服药。又拖了2个月,不但成绩一落千丈、变得十分邋遢,内心恐惧也有增无减,甚至已有1星期不吃不喝。

甲同学的父母在求神问卜无效的状况下,强制他住院治疗。主治医师使用药物治疗与心理支持双管齐下,1个月后病情大为好转,医师向父母解释病情:甲同学的症状包括听幻觉、被害妄想与被跟踪妄想,个人功能明显减退,且发病超过6个月,应是罹患精神分裂症。这种病属于体质的大脑病变,需长期服药以保持病情稳定,乐观的是,多数患者可医治到稳定,回到社会立足。

 

甲同学出院后遵守医嘱服药,已能回校上课,一切都在稳定进步中。然而,命运作弄,1个月后,他的心情跌入低谷,失眠、疲惫、兴趣索然、记忆不佳,甚至产生无望感与厌世念头。回诊时,医师了解他的种种不适,告知父母他目前处于忧郁状态,除了调整药物,也须防范自杀。

据文献记载,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发病后,约有25%会发生忧郁症,医学上称此状况为「精神病后的忧郁症」(post-psychotic depression)。通常有5大因素导致病患易罹患此病症,包括:
1.个性孤僻;

2.生病前不易调节环境;

3.容易焦虑;

4.住院时间较久;

5.经常住院等。

「精神病后的忧郁症」患者,除了小心原本的精神症状易复发,更须注意自杀的可能性。特别是年轻、男性、高教育程度,皆为「精神病后的忧郁症」自杀危险因子。

所幸,后来甲同学对医师的信任程度日益增强,愿意说出心中的烦恼,医师也鼓励父母多与他聊天,以进入他的内心世界。经过3个月的门诊追踪与心理治疗,他的忧郁情绪逐渐改善,对未来也较有信心,顺利走出想死的阴影。经过2年持续治疗,如今,他已顺利拿到大学文凭,正大步迈向人生新页。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