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甲先生刚过花甲之年,早已儿女成群,过着舒适的生活。怎知有天突然感到口渴,大量喝水,且胃口奇佳,吃得比往常多。之后常去一号,小便量也增多,此外也容易疲劳、体重减轻。去医院检查,发现得了糖尿病。医师开药控制其血糖,但他服药后觉得恶心想吐,于是回诊时,医师又开了止吐药,果然恶心的症状大为改善。他自此非常认真吃控制血糖的药及止吐药。
半年后,他开始坐立不安,甚至整晚躺也不是、坐也不对,深受失眠之苦。一个月后,情况完全没改善,还情绪低落、思想悲观,甚至想死。儿子带他至精神科就诊,经详细问诊与检查后,诊断为忧郁症与「静坐不能」(akathisia),且极可能是止吐药所引起。医师嘱咐他停吃止吐药,并开解除「静坐不能」的药。两星期后,他既坐得住,情绪也开朗起来,病情转危为安。
药物能治病,让人减轻痛苦,却也会因副作用导致另一种病症,难怪有人说「药就是毒」,充分显现出一般人对药物的矛盾情结。以甲先生为例,按照医师嘱咐吃药原本是好的,却可能演变成过分依赖处方;加上他不好意思跟医师商量减药,也让他承受药物副作用的折磨。
有些止吐药会导致巴金森症候群,或是「静坐不能」(椎体外症候群的一种,症状有坐不住、站不住且躺不住),长期服用或是病患体质较敏感时,都容易得到。笔者曾为文提及药物也会引起忧郁症,如鸦片类药物、类固醇制剂、β阻断剂、酒精、精神安定剂、某些胃药(如cimetidine)、抗癌药物(如bleomycin)等。有的止吐药就是一种精神安定剂,长期服用,可能导致忧郁症。
甲先生的治疗经验,给笔者以下省思:
1.病患病情稳定后,要鼓励患者减药,因为吃多、吃久易产生原本可避免的副作用。
2.诊断忧郁症时一定要审慎,需先排除身体问题或是药物引发的因素。
若是,不必服用抗忧郁剂,治疗原本的疾病,或者停吃该药物,假以时日就能痊愈。
对于读者,则有3点诚挚的建议:
1.有病不要怕看医师和吃药。
2.对于药物有任何的疑虑,一定要提出来与医师讨论。
3.医师若建议减药或说那些药不必吃,请相信医师的专业判断。
如此一来,一定能在良好的医病关系上,得到安全又有效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