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不该看精神科

「我的儿子现在就读高中,最近和女朋友分手,晚上睡不着,吃不下饭也读不下书,心情一直很低落,整个人都失魂落魄,跟他讲话也爱理不理的,我实在担心他会想不开,不知道像这样的情形要不要看精神科?」一个忧心忡忡的母亲在电话里焦急的询问着。

我在演讲、校园辅导和卫教咨询时最常被问到的问题就是:「医生,像这样的情形要不要看精神科?」、「到底要怎样的情形才需要看精神科?」或「是否要确定有精神疾病才需要看精神科?」。在门诊则是会遇到病患,看到我劈头第一句话就是:「医生,你觉得我需要看精神科吗?」或「医生,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看精神科?」。在面对这些问题时,常会有不知如何响应的感叹。这时需要回答的不止是教科书中制式「何谓精神疾病」解答。常常需要响应的,是问题背后更深一层因精神疾病烙印化,而对精神医疗产生误解的社会现象。

有些人会质疑需不需要看精神科,其实是怕看了会被挂上罹患精神疾病的污名;另一些人会质疑需不需要看精神科,是认为精神科的诊察与治疗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助益,反而可能有严重的副作用。以一个精神科医生的立场,要去扭转这些偏见实在不是个人的能力所及,但换个角度来看,当病患和其亲友参加相关的演讲或是走入精神科门诊,向医师提出自己的疑惑,其实就是愿意抛弃成见、积极改变的一个契机。那些愿意接受治疗的病患及在旁鼓励的亲友,则是以行动来扭转「烙印化」的现象。

不过到底甚么时候该看精神科呢?我做过一个简单的调查,问来看诊的病患:「你为什么来看精神科?」,发现原因有10点:

1.身体不舒服
2.压力调适和情绪上的问题
3.生活作息上的困扰
4.人际关系的困扰
5.希望医师解答疑惑
6.寻求心理上的支持和协助
7.学习自我控制
8.得到药物上的协助和建议
9.药物副作用
10.开立证明及寻求相关心理卫生资源的转介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