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助「宅老」降低失落感

日月如梭、年华老去,是生命的自然现象。但是什么是老?有许多不同的看法,最普遍的是以年龄来区分,大多区分为65岁以上退休就是老年。依照精神分析学家Freud的观点,人类由诞生开始即有两种本能,一是生命本能,一是死亡本能,生命本能显于外在日常生活中;死亡本能则隐于内。

随生命的逐渐消失,死亡也愈发显露,最明显的是失落,我们一生有不断的失落,失去儿童的天真,失去少年的梦想,失去青年的活力,壮年的拼斗,当老年来时,我们失去身份、地位、财富、朋友、亲人…,最后失去生命,失落是老年人忧郁的根源;若再深一层的探讨,发现死亡本能的显露,更是焦虑的种因。面对不断的失落造成对生命的失望与无意义感,应当协助老人再次的寻找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另一方面,长期的失落感,使许多长者喜爱独处,成为「宅老」,我们可以透过以下几种方式帮助他们:
1.叙述你在独处时的感受。
2.感到孤单时,可以做一些新的尝试与突破,例如:强迫和别人打招呼。
3.做自己最爱做的事;发挥自己的嗜好,完成青壮年时期未尽的事功,如写作、绘画、书法、阅读、园艺…,以竟心愿。
4.写些信给你的重要人物,告诉对方你的思念、悲伤、往事回忆等等,但不一定要寄出。
5.叙述或写下你最理想的生活环境/条件-衣食住行、社交、友人、医护等等。

 

我们在生命的每一阶段都有片刻与自己独处的时光,才能让自己深层的思考与沉淀。

退休长者的严重失落感,无价值感及面对死亡的接近,越发显示出日常生活中社交活动的重要;透过人际关系,才能将长者从独处的沉溺中,引向人群,如此可以降低焦虑与忧郁,也增加些生命的目标与意义,例如:

1.依照个人的喜好、专长参加团体活动(不超过10人的小团体交往,否则沟通的关系较为复杂,形成调节上的困难)。
2.小团体的活动可以多样化,但必须以互助合作为主轴,以增加相互的沟通,开放坦诚讨论,无需争辩,才能增加乐趣,得到正面的回馈。(种种小团体的活动,不必称之为心理治疗,因为生命老化,并非疾病。)
3.安排亲属、志工、老友,不定期的来访、聊天,甚至于采集长者的生活智慧。
4.另一方面让长者主动表示对别人的关怀,如访问青少年学校,公司行号,某一专业人士。在友谊关系中,了解社会现状,寻找生命的滋养。

 

随着时光的消失,身体上的病痛也逐渐增加,年长者会不断进出医院,增厚病历,正如昔日增加学经历一样,这些显示出死亡已渐渐靠近。

年轻时我们总觉得死亡离开的很远,但知道必定会死亡,只是无法预测,当真来时谁都无法阻挡;没有预警。星云大师说:生命不是生老病死,死亡只是一种转化,未必是悲剧。

当死亡接近时,我们会回顾一生:自己过了一个有生产、有贡献的人生,调适了成功与失败;或者感到一些失败、罪恶、自我排斥、怀念未完成的事功,终至恐惧死亡。艾瑞克森(Erikson)认为老年最重要的任务是一生的统合或绝望,所以当我们面对生命最后的时刻时,需要平静地离开,无需悲伤,也无需后悔,不执着于身后的一切,告别生命就像老鹰振翅高飞,冲向蓝天。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