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性沟通让人产生误会

「他跟本不知道我在想甚么,讲了也是白讲!」,「我的丈夫好像铁造的灯笼,怎么点也点不亮!」这是我们在生活中常常听到的对白,社会中两人要有顺畅的互动沟通,似乎并非容易的事情。了解别人的沟通意涵,真的很困难吗?

社会心理学者认为人们在互动过程中,常以语言与动作的「形式意义」沟通。所谓「形式意义」即一般社会大众如何解读此「语言与动作」的意义,例如,「肚子饿」即代表需要吸取食物补充;「漂亮」代表好看有吸引。每个人都是以想像他人的表层想法及语言的表面意义,作为沟通反应的准则。

就像我们会因为别人脸部表情有点不悦,而认为自己是一个不受欢迎的人,拼命改变行为去迎合别人的要求。

 

这种猜测式的推论可能有时会误会别人意见,导致个人的自我观念发生扭曲的知觉,做出错误的修正方向,甚至感到极大的生活压力感与挫折感。我们生活在群体中的确需要学会察言观色,检阅自己的行为是否影响他人起居生活。但重要的是,是否确定自己具有正确的判断能力,也就是能了解别人所释出的信息之真正意义。

要养成正确的判断能力,首先就是「避免假性沟通」。避免假性沟通就是指人们在互动时,只考察到他人的语言用辞与身体表情之表面涵意,忽略其深层及真正义意。

例如一对总是各忙各的夫妻,很难得聚在一起,妻子对丈夫说我们好久没有好好一起吃饭,事实上,她希望与另一半好好谈谈心。如果丈夫只凭妻子言词的表面意义,只陪伴太太吃一顿,必造成误会与不愉快-「你不了解我……饭巳吃了,想怎样啦……」。

 

远离假性沟通的最有效方式就是问清楚,提出具体讨论,当然有时候不能直接,要以迂回的方式,以免破坏气氛。其次,就是养成接受信息敏感度,即注意表达者的细微动作及一些语助词,并将一些前因脉络连贯在一起,构成一幅较完整的图象,寻找出信息的真正含意。

正如他的不悦表情及冲动反应是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所影响(深层),而不是我说他穿了一件花衬衫之故(表面)。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