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3岁的陈太太由女儿陪同到精神科门诊就医,女儿表示母亲平日身体硬朗,早上固定到住家附近的公园运动,晚上还可以张罗祖孙三代共10口人的晚餐,周末可以用视讯软件和住在美国的儿孙交谈。
约在两周前发现母亲变得比较沉默,神情较呆滞,早上也没去公园运动,烧出的饭菜口味也变了,不是忘了加盐,就是炒菜油加太多,昨晚回家发现母亲没有煮晚餐,食材堆放在流理台上,一个人坐在地板上落泪。看到女儿进门喃喃自语的说着:「我怎么都不知道如何做饭了呢?」女儿担心母亲得了失智症,赶紧带来门诊就医。
坐在诊间的陈太太,衣着略显邋遢,表情愁苦,一张口就以微弱缓慢的语调重复的问:「我是不是痴呆了?」我进一步询问怎么会有这种感觉,陈太太回答:「我怎么连青花菜怎么煮都不会了呢?我每天都作这道菜的啊!」在接受认知功能检查时,陈太太低头努力思考了一些时间,最后痛苦的回答:「怎么办?我脑袋一片空白,我无法思考了。」陈太太在诊间测量的血压、心跳都正常,也没有糖尿病、心脏病等慢性疾病。
陈太太于十年前曾因忧郁症接受一年的药物治疗,在完全康复后停药,十年来功能都很正常。因此安排血液与脑波检查后,我开立抗忧郁药物给陈太太服用,嘱咐女儿母亲生病了,家事须安排代劳,解除母亲工作的压力,并与陈太太相约两周后回诊。
两周后返诊,陈太太的表情轻松许多,说话速度也快了一些,但是还无法恢复到公园运动的习惯,也还想不起来要如何煮青花菜。陈太太的身体各项检查结果都在正常范围内。于是根据陈太太身体状况调整药物,并在相约两周后回诊。
两个月后,陈太太恢复到公园运动的习惯,但是讨论到如何煮青花菜时,陈太太表示,在生病的前半年,她已经对准备晚餐的事感到焦虑,吃过午餐后就开始担心晚餐来不及准备。随着年纪增加,动作变慢、脑力变差,要准备十个人七八道菜的晚餐,已经有力不从心的感受。女儿当下告诉母亲不用担心晚餐的事,以后都交由子女处理。
半年后,陈太太的生活完全恢复正常,不但恢复运动习惯,还参加了社区附近的歌唱班,可以做一点家事,但不再准备晚餐。当然,每天中午,还是为自己和老伴煮一道自己最喜欢的青花菜。
也许你或周遭的长辈身边也曾出现上述的情形。根据统计,全台罹患不同程度老年忧郁症的人口已高达31万人。当家中长辈常常抱怨身体病痛、记忆力不如从前、不再从事原本有兴趣的活动,到医院检查却又找不出原因时,可能就要注意长辈可能是罹患忧郁症。老年忧郁症透过药物与心理治疗,是能恢复其角色功能的疾病。对老年忧郁症有更高的辨识与警觉性,就能有效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