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2003年美国「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期刊刊载一篇名为「重新检视快乐的调节机制模式:以对婚姻状态变迁的反应为例」的研究显示结婚之初确实会带给人较多的快乐与生活满意度,然而却会随着时间及婚姻生活的演进,回复到一个人原有的快乐基准线。
这是一项长达15年的追踪研究,以24,000名居住在东、西德的民众为对象。每一位受试者每一年的生活满意度、快乐指数、就业及收入变化情形分别被测量及记录,并且接受面对面的访谈,以便掌握他们的婚姻生活状态改变情形及生活满意度与快乐指数的变化趋势。
研究显示每一个人都有属于他自己的快乐基准线,结婚对一个人快乐指数的影响有限,虽然已婚受试者的平均快乐指数要比未婚者来得高,然而如果深入就个别受试者的快乐指数变化趋势来看,结婚虽然是令人愉悦的一件事,婚后的一两年也确实反映出快乐指数上扬的趋势,但是人类的情绪调节机制还是会发挥作用,让一个人逐渐回复到他原来的快乐基准线。
此外,如果一个人本来就比较满意于他的生活,拥有良好的社会网络,那么他从婚姻伴侣关系中得到的满意度就会比较少,相反的一个原本就较寂寞或生活满意指数较低的人,从婚姻中反而会得到比较多的满足感。特别的是,研究也发现快乐的人通常比较容易结婚并维持婚姻生活,也比较容易与周遭的环境产生愉悦的互动。
无论结婚或未婚其实并不会让一个人就此比较快乐或比较不快乐。不管已婚或未婚,与其一味依赖他人带来快乐,不如从肯定自己、发挥自己的特质与长处开始,为自己的快乐存款簿累积更多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