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年(2001年)前,董氏基金会在高雄欲成立南部办公室时,那时担任高雄市卫生局长的陈永兴大力协助,积极促成基金会能够到南部服务更多民众的美事。精神科医师出身的他,后来也是基金会心理卫生组在工作上最佳的咨询顾问之一。曾经在7年(2004年)前的一次《大家健康》杂志封面人物访谈中,我们聊到「梦想」的话题,那时他语气坚定地说:「我当然仍有梦!」在场的任何人都可读出,他想要为理想奉献的那股执着。
去年(2010年)11月,我们参与他在东门教会举办的新书发表会暨感恩礼拜,在致词中,他感性地说道,出书是想对过去的种种,做一个交代及告别。他说:「人生60以后已经进入最后阶段,就是追寻生命意义、迈向死亡的阶段。在这时期开始感受到死亡的必将来临,开始思考这一生活着为了什么?剩下不多的日子想做什么?」
他也的确向自己60岁以前的种种告别,不同以往的社会、政治、医疗体系,公仆的角色,他选择为信仰、为天主服务,到宜兰罗东圣母医院任职。就在他的新书发表后不久,11月底,我们到宜兰罗东圣母医院采访他。那天,他带我们仿佛走入罗东圣母医院的时光隧道里,叙说这家医院动人、奉献、传爱的故事。
访谈中,聊到他与罗东圣母医院的渊源,是在有一次参访罗东圣母医院时,无意间看到一张照片,画面是几十年间来台服务的异国已故神父的墓园,照片中每个墓穴各自安葬一位神父,唯独最旁边空了一个空位出来。他心里快速闪过一个念头:「也许,那个位置就是在等我吧!」我发现8年(2003年)前,那份在他心里想要实践的梦想,此刻又出现。
他说:当年那些意大利神父们,不辞辛劳飞越半个地球来到台湾服务,晃眼40、50年过去,最后甚至埋骨于此也在所不惜,而他不过从高雄到罗东,又算什么远呢?「只要心中有所感动,就算是到非洲也不觉得远啊!」
今年(2011年)初,我们非常想为他在筹建老人专属医疗大楼的事上,尽些棉薄之力,也有几次讨论,决定用文字出版书的方式,让更多人看见、认同与响应。7月,陆续收到这12个让陈永兴院长感动的故事初稿与许多陈旧泛黄的历史照片,开始着手编辑,希望分享这份感动。
这12个外国人,无私奉献在台湾这块土地的异乡人,分别是:将一生美好时光都留给病人,生前完成8万多件外科手术的范凤龙医师;对病人体贴,比台湾人更像台湾人的马仁光修士;宁愿到偏远地区服务病人的前马公惠民医院院长何义士修士;
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仍照顾着病人,创办台湾第一所天主教护校的安惠民神父;把自己服务的地方,都视为家乡看待的吕道南神父;一生系念在启智教育,创办圣嘉民启智中心的吕若瑟神父;为残障弱势服务,创办惠民残障服务中心的谢乐廷神父;守护贫苦病人超过半世纪的柏德琳修士;虽然身形高大,但病人形容他有颗慈母心,像母亲般呵护病人的高安修士;为台湾山友打造安全避难山屋的巴瑞士修士;协助圣母护校升格为护专的傅立吉神父;将兰阳民俗艺术推向世界的兰阳舞蹈团创办人秘克琳神父。
看到初稿,12位人物都值得单独立传出版,但是为了汇集成一册,让读者更容易阅读,我们在文字上有了取舍,从几万字的故事,精简为7000多字左右,不足的地方,尽量用图片及图说示意,同时在每篇文末亦附上大事纪。
12个异乡人与台湾的结识,有着相同的渊源,就是与天主教灵医会、罗东圣母医院有关,所以,书一开始,我们特别介绍了这个「无私无我、牺牲奉献的精神」团体,书末也整理了罗东圣母医院的期许与展望。
初稿原来的书名写着「12位灵医会会士的医疗传奇」,的确这12位异乡人像个传奇,甚至如推荐序中门诺医院总执行长黄胜雄所述,他们是传爱的绝响,所留下的精神,除了感动也值得我们学习,甚至似乎他们比许多口说爱台湾的人还更扎实的爱台湾。
现在宜兰罗东圣母医院就传承这样的精神,守护着台湾后山。接下重担的陈永兴院长积极筹备在圣母医院成立老人专属的医疗大楼,希望有适合的硬件设备,提升老人家的医疗质量。这个计划凭借着他的热诚、想望与行动力,我们知道一定会达成。
董氏基金会特别赶在圣诞节前夕,完成《12位异乡人,传爱到台湾的故事》之所有编辑印刷工作,让它温馨出版。曾有一次,陈永兴院长对慈济医学院学生演讲时说:「能做别人所不想做,但自己觉得最重要的事,就是我们台湾目前最需要的人。」正可为本书的精神做最后的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