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愈老年孤独特效药:出门与社交

「我每天的生活都一样,早上到公园坐一上午,下午到老人服务中心继续坐,晚上才会回家,每天都是一个人,没有朋友与家人,我觉得生活很不快乐」这是我们至老人服务中心举办分享座谈会时,一位长辈在活动结束后,坐在角落神色黯然告诉工作同仁的内心话。

说到老人,多数人联想到「残」、「疾」、「弱」、「病」等形容词。但「老」,真的只能这样诠释吗?老年人就无法拥有活跃生活吗?人口老化为全世界目前正面临的议题,台湾也不例外。

根据内政部统计,台湾目前为老龄化社会,预估于2018年迈入老龄社会,2025年老年人口将达20%以上,成为超老龄社会,平均每四至五人,就有一位是老年人。因此,政府除了推动长照制度外,也鼓励各单位广设老人服务机构,例如乐龄大学、乐龄学习中心、老人服务中心等,希望鼓励长辈走出家门,建立社交圈,培养自己的兴趣,让生活更充实、找到自我价值。

 

根据董氏基金会曾,引用发表于<ComRes>刊物的研究:艺术和文化活动能促进65岁以上老人的健康、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研究抽样700位65岁以上的英国人口,结果发现76%的老人认为艺术和文化是让他们开心的重要因素。超过五成的老年人表示,参与艺术和文化活动,能让他们认识其他人,降低孤独感。另引用一项澳大利亚研究:参加读书会或教会,可能可以增加退休后的寿命!研究者搜集424名50岁以上之退休者数据,研究长达六年。结果发现,退休前生活品质好的人其退休后问卷调查的得分也较高;退休后离开一个团体,六年后生活质量得分则少10%;退休六年后参与者死亡率高达28%。研究显示,预测死亡的关键因素并非健康,而是取决于参与团体的数量。

 

根据上述,都显示「社交」对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性。人类是社交的动物,如果生活失去与他人互动的交流,就会感到痛苦,甚至减少寿命。调节退休生活是一件需要学习的事,人的生活方式与习惯会在退休后产生巨大转变,例如原有的工作督促力,会因为退休而引发一些失落感,平日的社会互动也会因此大量减少。因此,创造或增加有意义的社会互动,可以是退休后的另一个目标。

长者可以为自己建立渐进式的退休生活,从养成简单的运动习惯开始,例如到公园走走、做操,或参加社区举办的活动,在过程中认识一些朋友,增加社交生活,同时多家参与家族聚会,若无法每周一次,至少也要每月一次,将固定的家族聚餐做为好习惯。

家人的陪伴与支持,对长辈而言也相当重要!让长辈拥有「被需要」的感觉,是让他们感到自己价值的关键。子女可以从老年人的角度思考他可以做些什么,例如活动力强的长辈可以从事志工、顶楼植栽、社区附近活动中心的展览协助,或探访亲友等活动;而活动力较弱的长辈,陪伴者可以询问生活上的相关建议,满足老年人被需要的感觉,例如询问长辈晚餐要准备什么、煮菜可以加入哪些材料、子女穿着上的建议等意见。同时多家制造让长辈外出活动的机会,例如到超商买报纸、每天到市场买新鲜蔬菜,维持行动力,克服老年阶段因过多的「失去」所产生的寂寞感。

老,是每个人都会面临的议题。老年阶段如何生活,则是我们从年轻时期就需要学习的观念。老年人本身与家人,需要常常鼓励长辈外出,或与亲友聚会,都能让长辈感到陪伴与支持的力量。若发现家中长辈出现情绪低落、闷闷不乐、时常碎念、抱怨身体不适、不愿意出门等现象时,务必提高警觉,可能为老年忧郁症的征兆。此时可以寻求专业人士的协助。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