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湾已迈入老龄社会,每十人就有一至两名老年人,除了身体健康及照护问题之外,更需要关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协助长者建立社会连接关系,有助其获得情绪支持,摆脱孤单感及避免产生负面情绪。
根据一篇发表于《生物医学中心公共卫生期刊》研究指出,「感到孤单」和「不被满足的情绪支持」与忧郁症的发生呈高度相关。「蛮孤单」或「非常孤单」者,其忧郁症发生率远高于「不感到孤单」的人。
社会支持来自心理与物质两个层面,能增强我们因应压力的能力;社会参与则包括许多融合(家庭、婚姻、宗教…)关系。孤单也常常源于主观的想法,有时即便在热闹的人群中,因为彼此间没有任何连接,还是会强烈感到孤单。
建议长者可以透过阅读、做喜欢的事情等简易方式,让自己即使处于一个人的情况下,也能愉快独处。另外,找寻一些经常挺你、支持你、彼此关心甚至交心的朋友,及安排一些使自己心情觉得稳定的聚会:包括周末的家庭餐会、同学会、乐龄中心的棋友会、下午茶聚…等,尝试找到志同道合的人,都能避免让自己有孤单感,在忧郁情况发生时,能适时提供支持。
除了家人的陪伴,「老友」的支持更具影响力!根据一篇2017年发表于《人际关系期刊》研究指出:友谊对老年人的健康与生活满意度有显著影响,家庭成员中仅有配偶或子女有类似影响。研究显示,当长者丧偶时,有知己陪伴在身边是恢复快乐的关键,成效超越家人的陪伴。
朋友的重要性其实从青少年阶段即开始,友谊的影响力随年龄增长而强化。年龄相仿的朋友因拥有相近的经验、时代背景或关注的议题,在饮食、流行、运动、养生、亲子教养、旅行等讨论较为契合,自然产生愉快交流。朋友与家人的差异在于:我们可以选择经营或远离哪些朋友;相对地,家人间常须承担责任,无从选择。这种选择与「个人控制力」有关,能促进身心健康。
生活中可以广结善缘,降低对朋友的要求并将之分类,例如:有些朋友一起运动;有些齐聚聊政治;有些则拥有广大人脉,必要时可以给予协助。人际相处过程,相互协助与支持,能使关系更持久。相处起来有负担或感受不愉快的朋友,情谊自然会随时间淡去;多与能深谈、相处自在的朋友互动,释出关心,相约定期聚会。五、六十岁的中老龄者可以透过同学会或社群媒体等管道,寻找年轻时期相识的朋友,重新建立好的关系。预约十年、二十年后的朋友,对身心健康的确有必要。
为了鼓励长者多与他人互动,建立支持系统,董氏基金会推出「跨世代,一拍即合」自拍募集活动,邀请爱拍照的你,或年轻人与长辈自拍,将照片上传至活动页面,就有机会将行动电源、耳机等超值好礼带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