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只猴子

我的爸爸常说,老了就该学学日本东照宫里的那三只猴子(一只捂着耳朵、一只捂着眼睛、一只捂着嘴巴),它本象征非礼勿听,非礼勿视,非礼勿言。

 

而他解释:这是老天爷特别的安排,老伙呀(台语)听力渐渐变差是要我们不该听的不用听那么多;视力渐弱是叫我们凡事不用看得这么清楚,差不多就好;不该说的不要唠唠叨叨固执有意见,要多配合年轻人……。

说得好玩,却裹着劝慰及自在的生活态度。

有幸身旁有许多80几到90几岁的长辈,一路来除了受他们多所照顾提携,陪他们一起渐渐变老的过程,常有许多生活哲学与智慧,让我体会怎么老而自在、老得好。

我的妈妈每次去新光、台大医院看诊或复健就会说:怎么到处都是年纪大的人呢,老人真是个社会的大问题!也让我常常想这个事:这或许是个问题,但不也反映了一个事实,拜科技医疗之赐,人类的寿命延长了,也是一种进步的象征吧!

除了照顾,还有许多健康与亚健康型的老人家,就像我身旁的许多长者,除了规律去医院拿慢性处方签,或处理特定的疾病,有非常多的时间是享受着一般的生活──阅读、看电视、回忆往事、论述一下政治、吃过午餐想一下晚餐吃什么……关心周遭的朋友晚辈……。

怎么生活精彩有乐趣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于是有了出这本书的构想,活跃老年不只是一个口号,许多长者的实际生活故事就是很好的示例,重点不在几岁,而是怎么生活,所以在宝佳公益基金会的合作方案里,把这本书的出版列为首要。

《幸福乐龄:高年级的人生课》一书,透过大家熟悉的人物分享精采的过往故事、目前的生活、未来的规划及对「老」的看法。有次访问当时67岁的作家王溢嘉,他提到因应老龄化社会来临,活到80、90岁应该非常普遍,就看剩下的人生要怎么过。他提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念,「以前我们会分幼儿期、儿童期、青春期、壮年期及老人期等,但人生对我目前来说只有三个时期:童年期、青春期、成熟期。65~75岁是老人的童年期,这时要懂得玩及学习如何开始过老人生活。75~85岁是老人的青春期,更不要设限。85岁以上则是老人的成熟期,此时可看淡生死。」

将老年分为「童年期」、「青春期」、「成熟期」,似乎是老年生活更有层次的三阶段形容。本书特别安排12位的受访者,分布在这三阶段段。

孙越是书中最年长的一位,87岁的孙叔已进入老年的「成熟期」,不只在生活上充满智慧与喜乐,对生死更豁达的哲学,这是此年龄超然的生命态度。应该在「童年期」的叶金川,似乎快速跳到了「青春期」,却也有「成熟期」的生死看待,热爱生命、享受生活,梦想锦囊中满是有趣的挑战与冒险。

书中属于「青春期」年龄阶段的有谢孟雄、黑幼龙、沈燕士,他们都是退而不休的企业领导人,像谢孟雄重视人文教育,喜欢学校生活,持续授课教导学生;黑幼龙有着年轻的心,常与年轻世代分享人际沟通;沈燕士则是带着自身企业的研发团队,不时接受媒体访问,解说自家产品。他们都是热在青春的长者。

而处于老年「童年期」的陶传正、张金坚、杨志良、陈益世、林静芸,甚至还准备要进入「童年期」的谭艾珍及陈焜耀,都是懂得「玩」老的人。陶爸依旧活跃于舞台剧,不让自己的老年生活闲着;张金坚则持续看诊、开刀,期许做到自己倒下为止;

杨志良依然不改性格,为百姓发声、为老龄者服务;陈益世则努力将企业打造成年轻一代的家园;林静芸虽是整型医师,但努力教人养生;而谭艾珍则透露了照护长辈的思维与心理调适;至于陈焜耀像是一个极地超马的冒险家,年龄愈长愈勇于挑战。他们持续丰富精彩的生活,懂得安排,让人生更有玩味,不会被一时不愉快的忧郁情绪所扰。

这本书适合给已退休的长者或准备退休的上班族阅读,因为可以习得提升熟龄生活质量的经验;也适合年轻世代阅读,提早「懂老」,更能将心比心,尊重身旁长者有「被需要」的感觉。

老年,应是一生最福气的阶段,许多事也会因自己的想法、行动而转变,千万别小看自己的影响力。有几次陪爸爸去中仑市场买菜,他亲切与熟识的摊贩寒暄,有个年轻的鱼贩特别叫我爸爸「少年吔」,我爸则叫这年轻人「欧吉桑」……他的生活圈带给许多人欢乐,看似平凡,却是长者给周边人温暖的时刻。

我相信「懂老」是一门学问,「体会老」则需要世代的理解。感谢宝佳公益慈善基金会赖进祥董事长及本书所有受访者,一起完成《幸福乐龄:高年级的人生课》一书,传播更多快乐与对生命的期待!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