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公共卫生上,传染病是一个重要议题,需要透过倡导让民众了解,而防疫更是政府部门不可欠缺的重要工作。《关键战疫》一书是前卫生署副署长、阳明大学公共卫生研究所教授张鸿仁的力作。
作者具学理及实务的经验,是台湾少数在行政部门经历过完整防疫工作的专家。1995~1998年担任行政院卫生署防疫处处长,1999~2000年担任行政院卫生署副署长兼疾病管制局局长。本书的推荐序中,叶金川理事长也简述他在公卫上的长才。
这本书故事的开始是去年12月在张董女儿归宁宴上,监察院张博雅院长交代给他的一个「工作」,我想张院长其实是有心纾解、转移张董当时嫁女儿,那股为人父嫁女儿,幸福却又忍不住怅然的滋味吧!张董果然迅速完成这个工作,今年4月底叶理事长交付给我整份引人入胜的初稿,于是本书正式进入编辑阶段,今顺利出版成为董氏基金会的公卫系列书籍。
与张鸿仁董事长相识多年,我们也算是不时聚会的「山友」,照张董的说法,山友分为四级,从会拚百岳的A咖,到山下迎接A、B、C咖一起吃饭庆祝的D咖。他因近年担任多家公司的董事长,业务繁忙,所以从A咖变为D咖,只偶尔参与聚会。其实,我始终是十足的D咖,在偶有他出现的聚会里,他总是谈笑风生,我想用「才子」形容他,应相当贴切,山友们私下取他一个外号「张志摩」。
这本《关键战疫》说着台湾防治传染病的故事,除了带点专业的历史纪录外,独特的笔法是他精心安排的写作方式,极有自己的风格,因为他在故事前面安排不少伏笔,接着一段段接连,有点像是零碎的笔记体,等布局妥当后,再慢慢收尾。有点类似侦探般的查案,所以整本书像是福尔摩斯为读者说故事。
每一篇章开始,每一小段都带着该篇传染病的因,然后再点出一些爆发案例的果,内容适合一般读者了解与认识近代台湾的传染疾病,也是防疫工作上一线的公卫人员不可缺的一本防疫好书,书中的经验是台湾防疫的宝贵信息。
书中的第四章结核病里有一段题外话,他叙述自己在1998年2月,因处理甲鱼池霍乱弧菌污染事件被监察院弹核,因而调离防疫处,而后又被当时的台湾甲鱼养殖业者颁发「功在渔业」的牌匾。不少公卫人士会拿这段故事调侃及赞赏张鸿仁的专业,而叶老大在推荐序中也写着,「我们都认为他受到监察院弹劾,是他一生最光荣的事」。可能有些读者看不懂他们话语中的蹊跷,原来当时张鸿仁认为解决甲鱼池霍乱弧菌污染问题,不能像禽流感,以扑杀方式处理,消毒鱼塭就能解决。
但监察院认为处理不当,因而弹劾。事后证明,他的作为是对的,如果全数扑杀,必定重创台湾的养殖渔业。他的专业赢得养殖渔业的感念,所以颁给他「功在渔业」的牌匾,只是这事件让他曾有短暂低潮,但后来他依然坚守自己在防疫上的专业,为台湾的防疫作出贡献。而这一段插曲,也被现在的行政院主计长朱泽民笑为「功在王八」(甲鱼是鳖,俗称王八)。
在编校书中的第二章「小儿麻痹」时,想起自己儿时接种疫苗的往事:父母亲年轻时是医护工作者,因为了解会有接种失败的风险,所以对施打疫苗多所戒慎。
但当时小儿麻痹大流行,邻居、亲戚都有感冒发烧症状,烧退后呈现四肢麻痹的例子,且后遗症至今……。记得后来我和妹妹是服用沙宾口服疫苗,当时年幼还觉得甜甜蛮好吃的……,并不懂当时父母亲担心纠葛的感觉。
四十几年来,医疗科技进步,各种疫苗的开发与疫情的预防已不可同日而语,但变种病毒却时时挑战着我们。《关键战疫》一书,见证了台湾防疫的攻防策略,同时也提醒我们每个人仍要继续练功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