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一位朋友的妈妈,平常非常喜欢做菜,总是把花椰菜炒得脆脆绿绿,很爽口。可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她不再做菜,常常愁着脸,不再像原来那样,热衷把她所做的甜品分享给同栋楼的晚辈,甚至足不出户……。同住的儿子问她怎么了,她就是说不上来的不舒服,并告诉他,不知道怎么做菜了。儿子心一惊,怕是失智症,带她去就诊,开始医疗的协助。渐渐地,她又可以简单料理,原来不是失智,是老年忧郁症。假以时日,相信恢复健康的她,又可以炒出清脆爽口的花椰菜……。
董氏基金会第一部倡导老年忧郁症防治视频是「生日不快乐」。片中那位老人家经常抱怨身体疼痛、闷闷不乐、看什么都不顺眼,原来有兴趣的活动都不感兴趣,易忘东忘西、注意力不集中,没食欲、变瘦了。原来喜欢日常包水饺、习惯在厨房里东摸摸、西摸摸的老人家,变得负向、否定存在价值,甚至不想活了!
片中我们特别请来陶爸(陶传正董事长)代言。他到位的演着一位70岁,独居,有几个已成家儿女的老人家,儿女们帮他筹备着过生日,要出去外面吃饭、要热热闹闹的,但在商量的过程,儿女各自有要事在忙,彼此要求其他的家人。无法达成共识的争执吵闹过程让他更烦恼,辗转反侧难以入眠,自责感叹自己的人生岁月干嘛这么麻烦家人……。
忧郁像黯黑无底洞,吞噬了日常生活的所有欢乐与自在,也放大了老化的挫折。很多长辈不喜欢出门,因为出门前总是要穿着或打理自己一番,总要费一番功夫,动作慢了、懒了、不这么起劲了……。如果我们在为年长的父母设计或安排时,可以觉察到他们的情绪,生日的庆祝活动将更如日常的自在喜悦,贴近老人家的心意。
卫生福利部2019年6月公布一项数据,统计近20年不同年龄层因自杀而死亡的趋势(见下页图表),曲线显示老年人口一直是自杀比例最高的,20年来都如此。原因包括孤独无依、久病厌世、对生命的绝望与无助……,而更多是来自于老年忧郁症当中的症状之一「没有存在的价值感」。
老年忧郁症常常被误解为老化或失智,而未能及早就医,这是很可惜的。我们其实应该用对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方式来看待老年忧郁症,充分了解这个疾病及所呈现的症状。
若身边有长者的亲朋好友可以透过觉察,寻求专业的诊断,就能对症治疗,改善这疾病,恢复长者原来的角色功能,避免憾事发生,让长者能够回复心理健康,进而享受原来的乐龄生活。这也是我们出版的第一本关于老年忧郁症书籍的初衷。
盼望这本书的出版能提升更多人对于老年忧郁症的辨识,如何陪伴及有效地沟通治疗才有所助益。因为忧郁症和失智症是不一样的,失智症基本上是不可逆的,只能透过医疗及照顾延缓长者的失智状态,而忧郁症透过积极的治疗,可恢复原来的角色功能。不面对治疗,实在太可惜了。
感谢朱英龙董事长持续的经费支持与投入。心理健康,尤其是忧郁症,在现在社会已被许多人接受,不再像多年前的难以启齿,这跟他当年加入、和我们一起推动倡导的第一个十年,有着绝对的关系。即便现在,我们仍站在那样的基础上发展。目前他所关心的网络过度使用与成瘾、老年忧郁症相关等……也是现今整个社会需正视的问题。这本书的出版是和他讨论后,设计成陪伴老年忧郁症的实用型书籍。
文末同时要非常感谢本书的推荐者:陈永兴董事长、陶传正董事长、叶金川理事长、邓世雄执行长、蔡佳芬医师、赖进祥董事长、赖德仁医师、谭艾珍姐姐。他们都是引领关切老年忧郁症领域多年的先行者。他们对这本书的肯定及推荐,将更增加了本书的使用与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