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世代的超前部署

《那些年那些事》可说是一本集体创作,讲的是张博雅院长在她担任卫生署长七年三个月任期内,带领一群人投入卫生专业的心力纪实,共有26位当年在岗位上怀抱热诚与理想的当事人,从那些事的描述中,看到张院长的恢弘视野、领导力、及用人、待人的处事原则。除了写事,也写当中许多人与张院长的互动,有许多生动隽永的故事。

这群人不只是集体创作了这本书,所建构的台湾卫生体系,打下了今日稳固的基石,像是为今日台湾COVID-19防疫的医疗公卫体系定锚,也可以说是为这次新冠病毒防疫的超世代「超前部署」。医药分业实施至今已迈入23年,社区药局俨然成为民众熟悉的健康守护者,也是这波防疫的要角。

近日正读欧阳靖所写的一本书《里东京生存记》,书中一开始就说明日文中的「里」(うら)这个字有事务内侧的意思,也指无法轻易接触到的部分,例如:里Manu,指的就是餐厅没有写在菜单上的私房料理。她以社会观察的角度,窥见东京较不为人熟悉的部分。我想安排出版《那些年那些事》一书,某个层次也是让我们遇见一位不一样的张博雅吧!

文中可以读到张院长担任卫生署长时期,推动了不少对全民健康、生命安全有重大助益的卫生政策,包括公费医疗开办、反毒、反烟、反槟榔、防治爱滋,全面施打小儿麻痹疫苗、食品卫生安全,以及卫生教育倡导等。另一方面,又积极规划台湾公共卫生的创新与传承、提升医疗卫生人才专业制度,包括编撰《台湾地区公共卫生发展史》、创立国家卫生研究院、医疗奉献奖、医疗医事人员任用条例等等,完成了许多影响极深远的重大公共卫生工程。

这本书的编辑过程,正处于新冠病毒疫情防疫期间。我老爸2月14日因身体不适入住台大医院,经历了手术与复原,前后住院47天,让我亲身体验在医院里的防疫是怎么一回事。整个台大医院基于防疫需要征用隔离病房,使得有限的病床更难求、限时探病严格管制、陪病者只限一位,顿时让我和妺妹轮流成了看护角色,好处是得以有更多时间陪伴老爸,和他在病房内看了好多电视新闻,每天按时收看阿中部长的疫情现况记者会,像是另类追剧。不过,心情常是忑忐的,看着口罩荒、实名制要求民众拿着健保IC卡到社区药局才能买口罩、洒精常供不应求、游轮停靠日本横滨惊爆出现多例确诊、台湾及全世界疫情愈演愈烈……,同时好担心会有院内群聚感染而必须封院。当时也常看到公卫领域熟悉的面孔叶金川、杨志良、李龙腾、张鸿仁、邱弘毅等等,分别在不同媒体新闻及各谈话性节目,轮番上阵说明这波疫情如何因应……。

截至这本书付印的前夕,全球新冠肺炎染疫确诊人数破八百万例,拉美国家病例数直线飚升,死亡人数超过40万。而北京疫情再起,五天确诊106例,宣布为「战时状态」,各国人民不只在生活自由度、便利性受影响,还要面临生命存活的威胁,经济层面的打击……。这场战疫尚未止尽,但以过去台湾防疫经验,我相信我们会继续找到与病毒共存之道及守护全民健康,很感谢张博雅院长在卫生署长任内,领头为防疫做的跨世代超前部署。

文末,我要特别感谢宝佳公益慈善基金会的赖进祥董事长,他对于这本书除细心策划外,在每篇文章进稿时,就和编辑小组一同分担校润及相关工作,甚至补充叙事让纪实更完整。让我深刻感受到他对那些年那些事的精准知悉,及对本书的用心与执着。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