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时,请想起我们

说起孤独,你会想到哪种动物?老鹰、树懒、狮子、狐狸、北极熊、鲸鱼……?因为疫情久未见面,及庆祝圣诞节近了,和一起编写这本书的Iris、Grace餐叙,起劲地讨论着:独自翱翔的「老鹰」、是孤独,还是独立?老在树上挂着的「树懒」,它的世界超慢、不晓得在想什么,是在享受孤独?在森林中称王的「狮子」,有侵略性却也保护狮群,会孤独吗?那只叫声五十二赫兹的「鲸鱼」,因为和一般叫声十五至二十五赫兹的鲸鱼是平行世界,会为了没办法被听见或响应,而感到自己是世界上最孤独的动物?

或是国家地理(NATIONAL GEOGRAPHIC)上那只在俄罗斯北极先驱岛海岸线,沿着巨石洞穴的庇护所中歇息的北极熊,虚弱且孤独,完全颠覆了我脑海中北极熊的样子;或是那只迷路离家三千公里的南极「企鹅」,现身新西兰时还被当绒毛玩偶,因为它实在累坏了,有长达一个小时没有移动,直到它的头动一下,才知是真的。原是群聚的它,落单又长途跋涉,肯定是孤独的……。

早些年开始,网络上就流传着一份「孤独等级表」,将孤独分成十等级,从第一级「一个人去逛超市」、第二级「一个人去吃餐厅」⋯⋯,一直到第十级「一个人去做手术」来呈现不同程度的孤独。说起来这测量趣味性高,非真正的评量。就有网友表示这些选项比较像是「独立性」的陈述,也有网友说十个选项都是自己的写照。先不论十个等级是怎么被区分出来,这份孤独等级表的流传与讨论,显示了孤独现象随着时代潮流演进日趋普遍。

讨论孤独,有许多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孤独不全然是负面的,反而是学习觉察与面对自己内心需求的时刻;有人认为孤独是主观感受,自己不认为孤独就不是孤独,不会有任何影响;也有人认为独处、一个人就是孤独;孤独是不是一种疾病,这或许还有争议,但严重影响心理和精神健康的孤独感却是值得关注的。孤独是每个人都有的情绪感受,一般情况下,我们能学着与孤独共处,然而,若孤独感已经延续很长的一段时间、慢性化,就要注意孤独感对个人身心健康造成的影响了。

面对后新冠型肺炎(COVID-19)疫情时代的这波孤独浪潮,不少国家早已提出因应策略,要减少因为孤独感造成的社会问题,例如英国、日本设置规划孤独防范策略的政务官,英国的民间单位也发起「#Let’s Talk Loneliness」活动,呼吁大众可以公开谈论孤独感,去除对孤独情绪的羞耻感。美国、澳大利亚等国也应用科技、在线平台与社区服务,连接独居者,加强独居长者与社会的互动,同时,培训了很多志愿服务者,在因应新冠疫情大流行期间,防疫封城的社交隔离措施。他们透过电话、视讯方式的倾听与陪伴的,为许多独居长者带来许多安慰。

《和自己在一起-后疫情时代的孤独》一书的出版,对我们来说,是提醒与关心民众的另种方式,用浅显易懂的方式介绍孤独现象的发生、感染力和影响;内容也陈述了古代人、现代人、年轻人、年长者和不同性别对于孤独的看法和定义。从他们描绘的感受及现象,或能心有同感,进而了解与探究自我因应之道。本着心理健康促进的初衷,我们采访了心理学专家、精神科医师及社会学、教育学背景等多位专家,提供如何预防或改善慢性孤独造成的身心困扰,与建立社会连接、人际连接的方式。

多年前有一首被广为传唱的歌曲:「⋯⋯你总是喜欢在人群中徘徊,你最害怕孤单的滋味⋯⋯当你孤单你会想起谁?你想不想找个人来陪,你的快乐悲伤只有我能体会,让我再陪你走一回⋯⋯」,这首歌词点出了很多人对于孤独的感觉,即使身处人潮中,仍会有孤立、没有依靠的感觉;而我想和读者分享的是,你并不孤独,总是有人会与你一起,也和你有一样的感受。如果一时间找不到可以诉说分享的对象,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可以上我们基金会的网站、社群媒体例如IG、FB,我们永远都在。

孤独时,请想起我们。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