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助面对灾难的集体创伤

面对灾难的集体创伤给必要协助
台铁太鲁阁号事件造成了49人死亡与200多人受伤,还有许多由灾难现场幸存的乘客。其实受灾害影响的人不只是这些,某种程度而言,我们都是灾害的幸存者。

首先要提醒注意的是,心理急救及早介入协助,可舒缓创伤后压力反应。灾害常不只造成身体伤害,也造成心理伤害,称为「创伤后压力疾患」(PTSD)。PTSD有4个主要症状:1.重复经验:反复回想到灾难的画面与感觉:2.逃避:避免去接触与灾难相关人事物;3.负面情绪想法:情绪低落、自责、难过;4.过度警觉:失眠、无法放松、易受惊吓。这些症状在灾后一个月内仍存在并显著影响才是PTSD,若在一个月内有这些症状则称为「急性压力疾患」(ASD)。

关注事件灾后心理复原
在灾后初期类似有ASD症状的民众可能不少,可以应用「心理急救」的方法早期介入,以降低创伤后压力反应。4个步骤包括:1.准备:了解危机事件、服务、安全、资源等信息。2.观察:现场观察谁是明显有紧急需求、严重困扰的人优先协助。3.倾听:接近需要帮助者、尊重、陪伴、安抚。4.联系:联系相关服务与亲友信息。

其次,间接影响的社会大众也可能有「替代性创伤」。这样的大型灾害,受影响的不只是灾民,也包括了其他的人。对「生还者」而言,余悸犹存,仍会感觉受惊、害怕,甚至活下来的罪恶感。对「罹难者家属」而言,哀恸悲伤、自责歉疚,但终究无法改变亲友过世的事实。

对「救难人员」而言,在灾难现场抢救,也可能会至挫折、无力而自责。对「社会大众」而言,可能因媒体报导而不安、难过,或是感同身受;这种影响,称为「替代性的创伤」。若已有情感过度投入,建议暂停对灾区报导的关注,觉察自己身心反应,并转移到现实生活中。

灾后心理复原期可能因灾害而有不同;不同的灾难型式、影响不同,复原历程也不同。以921地震为例,影响人数多、范围大,除伤亡外还有房子重建等问题,就经历了灾后1至2周的「英勇救难期」,3至4周的「蜜月关怀期」,而当关怀减少,灾民则可能感到失落、忧郁,进入3至5年的「痛苦幻灭期」,最后重建家园心理复原进入「再稳定期」。

而像八仙尘爆这种大规模身体烧伤,则经历1至3月「急性期」烧伤照护、疼痛处理的医院治疗,出院后4至6个月的「适应期」,则要调节压力衣与疤痕,持续物理复健。最后长期的「复健期」要接受疤痕与形象受损,生活质量下降,面对工作、人际关系的不同。

最后,长期追踪不同预后,需要不同资源分配与专业关怀。长期追踪PTSD研究显示有4种预后。

1.轻微稳定型:初期症状轻微、影响小,后期复原也快。

2.严重持续型:初期症状严重、影响大,后期改善也慢。

3.恶化加重型:初期不严重,但追踪期症状恶化或并发忧郁症等问题。

4.韧性复原型:初期症状严重,但追踪期减缓改善;有部分受灾者反因此反省调整人生甚至更好,称为「创伤后压力成长」。
不同对象应有不同介入

后续灾民的追踪关怀,建议应有完整的信息管理、资源分配与专业协助。可考虑以专业的工具如「心情温度计App」来定期评量并重点关怀。笔者等人在八仙尘爆追踪就发现,自卑、敌意、忧郁在初期较低,但后期持续上升。焦虑与失眠在初期高,但后期逐渐下降;显示不同对象应有不同专业或资源介入。
灾害已经发生无法改变,但灾后的互助关怀能舒缓灾民痛苦与症状,特别对于「严重持续型」、「恶化加重型」的灾民,应给予更多资源、专业协助与治疗。以避免一时的灾难,变成长期的苦难。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