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网络霸凌

「霸凌」通常是在没有挑衅的情况下发生的。在网络盛行之前,「霸凌」通常指在实体社会中,面对面、直接或间接的攻击行为,它可能发生在家庭、校园、职场等任何场合中。霸凌者常常是出于沮丧、屈辱和愤怒,或是为了想取得社会地位而产生霸凌行为,有可能造成自身在身体、心理和社会上的危害;而被霸凌者则可能会遭遇人际关系上的困难、感到忧郁、孤单或焦虑、充满自卑感以及出现学业上的困难。

 

网络霸凌「cyberbullying」一词首次出现在1998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指出,使用数位科技所进行的霸凌就是「网络霸凌(Cyberbullying)」,它可以发生在社群媒体、传讯平台、游戏平台和手机。这是一种反复出现的行为,用意在威吓、激怒或羞辱被设定的对象,可能的情况包括:

•在社群媒体上散布谎言或张贴某人的不雅照片。
•透过传讯平台发送伤害性的信息或威胁。
•冒充某人并以此人的名义向他人发送卑劣的信息。

不同于传统霸凌,网络霸凌所具有的特性常使其伤害更难加以预防和修复。这些特性包括:

1、网络的匿名性让霸凌者更肆无忌惮地对受害者放肆攻击;
2、网络所造成的时空距离让霸凌者容易失去对受害者的同情和同理;
3、网络的快速传播性使得伤害曼延迅速,来不及遏止;
4、网络的无所不在,也让受害者即使回到家中也逃脱不了霸凌者的恶意攻击;
5、网络所留下的永久数位足迹使得受害者要长久面对霸凌所造成的伤害。

网络霸凌所造成的创伤引起关怀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者的重视。教育部特地修订《校园霸凌防制准则》,将网络霸凌纳入其中,于2020年7月26日公布。

霸凌定义已更新为:个人或集体持续以言语、文字、图画、符号、肢体动作、电子通讯、网际网络或其他方式,直接或间接对他人故意为贬抑、排挤、欺负、骚扰或戏弄等行为,使他人处于具有敌意或不友善环境,产生精神上、生理上或财产上之损害,或影响正常学习活动之进行。这使得执法者、教育者在面对「网络霸凌」的议题上有法可循,也有益于发展出具体的干预策略。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