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心理演变暴动美国面临二波疫情高峰?

新冠肺炎(COVID-19,全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俗称武汉肺炎)至今还没有解药或疫苗研发出来,然而,在各国渐进式解除封锁后,看似恢复正常的生活,其实还是有些许改变,美国不仅仍未脱离疫情高风险国家行列,近日更爆发大规模抗议活动,是什么样的心理因素,让原本的抗议活动演变成媒体政府口中的「暴动」?而疫情尚未结束,这一波抗议活动又会带来什么影响呢?本文和你一探究竟。

种族歧视至今犹存才是暴动主因
马丁.路德.金恩(Martin Luther King)在1967年的演讲中提到,与其单向谴责暴动的肆无忌惮与大规模破坏,不如在最开始就先了解暴动的根源及诉求,便能避免暴动发生。暴动就像是疾病的某个症状,治好这个症状就可以治疗疾病,而这次的暴动起因,就是马丁.路德.金恩被暗杀的50多年后,美国依然存在的种族歧视。

事情发生在今年(2020)5月25日,美国一名非裔男子乔治.弗洛伊德(George Floyd)因警员暴力执法致死,根据当时的视频,警方将他压制在地上,把自己的左脚压在他的头部和颈部之间,弗洛伊德不断抗议挣扎,8分多钟过去,他当场断气身亡。虽然执法过当的警察已经被捕,但并不包含一旁观看的3名警察,如此执法过当的行为,加上乔治.弗洛伊德的非裔身份,立刻引来一场抗议行动。
出乎意料的是,这场抗议从明尼苏达州(Minnesota)的明尼亚波里斯市(Minneapolis)开始,延烧到全美超过16个州、25个城市。此外,包含Disney、Netflix、Facebook、Nike等大厂牌,都纷纷改变自家Logo,响应这一场暴动。也许是各项抗议行动与社会舆论奏效,旁观的3名警察已经在近日以协助与教唆二级谋杀的罪名遭到逮捕。
群众心理学催化暴动产生
我们常认为可以控制好自己的思考和行为,但社会心理学(Social psychology)研究可不这么认为。社会心理学指的是研究人们如何思考、相互影响和彼此关系的科学,人类是群体动物,且每天都会想和人交谈、互动,研究显示,我们其实没办法和想像中一样控制好自己,身边的人和环境都会大大影响我们的行为。
抗议通常是为了平反社会的不公不义,这些不正义可能是针对一个团体或是个人,然而,这场抗议已然演变成一场暴动,而群众心理学(Crowd psychology)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不但让这场抗议变成暴动,更让这种情绪扩展到其他城市。
当置身在人群中,你会很容易跟随其他人的行为,即使这项行为违背你的意愿,而抗议的团体愈大、人群愈多,抗议的人之中就愈有可能会有反社会倾向的人,无论抗议的诉求为何,他们往往诉诸暴力或大搞破坏,这在社会中是很常见的现象,这些行为也会具有「传染性」,人们会把自己包装起来,在这场混乱之中找机会做出一些平常不会做的事。
(同场加映:暴动如何形成与转变?从心理学了解背后原因)
大型抗议活动反而更可能加速疫情传播
除了抗议活动中的炮火可能伤及民众,学者专家最怕的还是病毒在抗议期间加速传播,民众齐喊口号或吼叫时会喷口水、被喷到辣椒喷雾剂时会打喷嚏,甚至吸入催泪瓦斯时也会咳嗽,这些都是新冠肺炎的传染途径,加上抗议者不但没有办法维持社交距离,也不一定会戴口罩,拥挤的人群成为病毒滋生的温床,而狭小的空间也很容易传染,例如警用厢型车或是拘留所,所以当镇暴警察大规模逮捕抗议民众的同时,也大大增加感染的风险。
美国许多公卫专家都警告,参加抗议与暴动的警察、民众应该自我隔离14天,也希望能戴口罩再参加抗议活动,甚至也有医师提议要普筛检查,以防更多人感染新冠肺炎,但相关方针都尚未拟定,暴动也还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