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讲话慢、发音不标准恐是听损?医提醒:学龄后小心6疾病导致听力损伤

听力损伤的问题并不是长者才会发生,幼儿也要小心。不过先天听损有机会由新生儿筛检揪出,但孩子在成长过程亦可能因为不同的疾病而发生后天听损。如何及时发现孩子的听力状况并治疗?除了家长多观察孩子的生活习惯,医师认为「学前听力筛检」也能有效找出学龄时才听力损伤的儿童。想让孩子学会说话,能不能听到和听得懂是最重要的两件事,因为孩子大脑听觉中枢,需要不断透过环境声音刺激,才得以发育完成。也就是说,幼儿阶段(0至3岁)的听力和听觉经验,会影响孩子未来的认知、语言技巧等,此时正是学习与发展的黄金时期。

早期听损诊断不易,容易错过治疗黄金期但新生儿拥有先天中、轻度或单侧性听障的发生率高达3/1000,大约千名中会有3个孩子有相关的状况;双侧重度感音性听障的发生率则约千分之一。而过去听损诊断不易,尤其人在3岁以后大脑的可塑性逐渐变差,原因在于大脑中原先被设计用于听力、语言的细胞会逐渐转变成其他用途,如果错过语言发展的黄金阶段,未来要回到正常发展轨道相对困难。其中以出生前6个月为分界点,若迟至6个月后才被诊断出来,将造成语言和社交技巧上的明显迟缓;若3岁以后才开始矫正,将造成永久性中枢听觉发展异常。

约有9个族群的新生儿为先天听损的高危险族群,但他们仅仅占先天性双侧重度感音性听障个案中的一半,代表依然有另外一半的孩子,并没有从病史或家族史得知有任何危险因子。先天听损的高危险群如下:有听损家族史。曾有子宫内感染病史,如先天性梅毒、德国麻疹。

高胆红素超过或达到换血临界值。出生体重小于1500公克的早产儿。出生后得过细菌性脑膜炎或脑炎。头颈部先天畸形(如小耳症)。周产儿时期或新生儿时期有严重缺氧病史,如持续性胎儿肺高压循环、生产窒息。服用潜在性耳毒性药物超过5天。出生后曾住过加护病房或插气管内管超过10天。当心后天听损!

孩子成长过程,家长4阶段观察不过除了先天的听损,后天渐进式听损的情形也时有所闻,通常使孩子听力渐渐受损的疾病,比如迟发性听损、中耳炎、脑膜炎、外伤、感染、药物使用等。轻、中度听障的孩子不容易被发现,加上年幼的孩子自己不会表达,又无明显语言沟通的障碍,很容易被忽略,造成日后的遗憾。

马偕纪念医院耳鼻喉科头颈外科系耳科资深主治医师陈姵妤指出,家长若发现子女对声音的反应变差,比如电视声越转越大声、对话需放大声量,或需加上肢体语言才能理解指令,甚至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学习落后等情形,就该当心。爸爸妈妈平日也可透过「儿童健康手册」的「听力简易居家行为量表」,观察孩子的听力情形,以下撷取出4个阶段,方便家长检视子女的状况。详情如下:3至6个月大:观察宝宝是否会对环境中的声音表现兴趣。7至12个月大:喜欢玩会发出声音的玩具。1至2岁大:可以说简单的单字,如爸爸、妈妈。3至4岁小孩:若有讲话慢、发音不标准,或对父母的呼叫若有若无的反应,就该当心。

新生儿听筛、学前听筛为守护幼儿听力的双重防线为了及早揪出有先天听损的宝宝,目前孩子出生24至60小时内,就可以进行新生儿听力筛检。尤其新生儿听力筛检可提早发现先天「感觉神经性听损」及先天「传导性听损」,宝宝满3个月前确诊,6个月大前也有机会开始治疗,未来更有高机率可重回正常发展轨道。但是,孩子通过新生儿听力筛检并不代表终生没有问题。

因此陈姵妤认为,若实施「学前听力筛检」,约在中班阶段进行检查,能揪出更多后天听损的幼儿,可以说是守护孩子听力健康上的第二道防线。她认为,平时家长、老师多关注孩子的状况外,透过仪器的检查更加客观。若是伪阳性,孩童转介后经由医师评价更保险。为何正常也可能伪阳性?陈姵妤解释,孩子可能因检查过程不专心、仍不理解指令意义、或单纯耳朵分泌物过多,都有可能造成结果呈现伪阳性,而部分异常的孩童的确是中耳积液或其他疾病导致渐进听损,无论是正常或有异常,都能尽早发现与治疗,对孩子才是最好的。早期发现并予以治疗及复健,才能降低听力障碍的负面影响,避免错失学习语言的先机。尤其为先天听损的高风险群,更需把握宝贝听语发展的「136黄金期」,完成一筛检、二确诊、三疗育的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