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青少年ADHD患者自杀风险高?研究证实可观察患者「就医样态」及时转诊、预防憾事

20230203_兒童、青少年 ADHD 患者自殺風險高?研究證實可觀察患者「就醫樣態」及時轉診、預防憾事

全球患有注意力不足过动症(ADHD)的患者约5%;同时ADHD也是儿童青少年最常见之精神疾病之一。近日研究发现观察ADHD患者在自杀前的就医情形,发现他们门诊就医比例高,一切都有迹可循。因此医师建议,可就患者就医样态评价、筛检出自杀高风险个案,便有机会预防憾事。近年全球的年轻族群自杀率都在持续上升,自杀已然成为儿童青少年族群之重要死因之一。其中患有注意力不足过动症(ADHD)的儿少有高机率会合并其他情绪疾患、行为问题、学业职业功能受损、意外受伤等,甚至拥有较高自杀风险,其负面影响不容小觑。一般来说,ADHD症状包含专注力缺损,过动及冲动行为等。台北市立联合医院松德院区一般精神科主治医师郭千哲指出,注意力不足过动患者受其症状影响,在成长过程中,比一般孩童还容易经历学业表现不佳、在校人际关系问题、严重亲子冲突及师生冲突等挫折。长期影响下,将不利于孩童的自我认同及自信建立,更导致他们进入青春期后,时常合并焦虑忧郁等情绪疾患。

为研究追踪到379,440位注意力不足过动症病患中,有159位自杀死亡个案;研究团队另外选择3,180位同样具注意力不足过动诊断的存活病患为对照组。研究结果有3项重大发现。包括:患有ADHD的自杀死亡个案,在死亡前3个月于急诊、精神科、内科、神经外科及整形外科等门诊的就医比例高于对照组,以急诊和精神科就医比例最多,分别高出7倍与5倍。死亡前疾病分布中,患有ADHD自杀身亡个案合并有忧郁症、躁郁症、思觉失调症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患有ADHD自杀身亡个案拥有心血管相关疾患的比例也显著较高。

深入探究原因,北市联医松德院区儿童青少年精神科主治医师李宛臻表示,注意力不足过动症为神经发展疾患,通常于学龄前会有相关症状表现。病因横跨基因遗传、脑部结构、功能变化、及后天环境等多重影响,过去也有研究指出注意力不足过动症患者的前额叶(负责计划、思考、认知、排序、理智和评价的大脑部位)功能比一般人弱。虽然现在的家长与过往相比,对ADHD更认识也更愿意带孩子就医评价,但李宛臻指出,较可惜的是,临床上仍常见到因对于药物治疗有许多担心疑虑,或担心精神疾病污名化问题,而延迟就医的儿童患者;如果孩子已合并有其他情绪行为问题、自杀倾向、物质滥用、犯罪、长期严重亲子冲突等表现,往往治疗效果会打折扣,且治疗历程也将加倍辛苦。

不过李宛臻强调,ADHD患者的药物治疗反应佳,如果能搭配行为治疗、增进亲子沟通,其实预后表现相当良好。因此家庭、家长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更是相当重要,若能增进家长对ADHD的了解,及早带孩童就医并接受妥善治疗,便能避免未来进展到合并其他精神疾病或严重社会心理问题。透过分析ADHD患者在自杀前的就诊样态数据,研究团队认为ADHD患者的自杀防治除不仅限在精神医疗场域外,而是急诊、内外科门诊都须提高警觉,评价并筛检出高自杀风险个案并及早转介,才有机会降低其自杀死亡率,更盼能成为青少年自杀防治相关政策制定的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