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缺陷加上後天飲食,亞洲人更容易得糖尿病?

对糖友来说,最在意的就是一旦确诊糖尿病,到底该怎么好好控制不恶化?

「模范糖友」李先生以其2、3年的亲身经验,分享新糖友控糖重点;内分泌及新陈代谢科医师也提出临床常见的治疗迷思与新观念,特别是如何防范用药造成的低血糖、肾脏负担、胰岛中Beta细胞失调等问题,避免将来加药,甚至是共病的发生。53岁的李先生罹患糖尿病有2、3年的时间,因为妈妈也是病友,因此平日就会留意自己的健康状况,在一开始出现泡泡尿时,就先行在家测量自己的血糖值,发现饭前血糖达150、160 mg /dL,高于正常值100 mg /dL,于是就医检测,确诊为糖尿病。

刚开始确诊时非常紧张,因身旁亲友就有过糖尿病控制不佳而引发肾脏衰竭、高血压等案例,因此李先生决定先从饮食和运动调整下手,但追踪2、3个月后并没有好转,才在医师的建议下采行药物治疗。幸运的是,在药物的使用下,血糖值慢慢回到稳定。先天缺陷加上后天饮食,亚洲人更容易得糖尿病?相较于欧美人士,亚洲人似乎更容易罹患糖尿病。对此光田综合医院内分泌及新陈代谢科主治医师曾士婷表示,由于亚洲人的体型较小,胰脏相对也小一些,使得我们的胰岛β细胞(Beta cells、β cells)的分泌功能较差,血糖控制功能相对不佳;加上东西方饮食习惯的差异,致使亚洲人的饭后血糖较难控制。什么是β细胞(Beta cells、β cells)?β细胞是一种存在于胰脏的特殊细胞,负责分泌胰岛素,可开启身体细胞大门来吸收运用血糖,是调控血糖的稳糖钥匙。亚洲人多习惯摄取淀粉类,身体往往需要分泌更多胰岛素;长期的高强度运作,可能导致β细胞提早衰退,一旦稳糖钥匙损毁,血糖便无法被细胞吸收,进而造成糖尿病的发生。从流行病学研究也发现,亚洲人饭后胰岛素的分泌会少一些。先天遗传加上后天饮食造成的胰岛β细胞缺陷,致使亚洲人的胰岛素分泌不足,血糖容易控制不佳。曾士婷医师指出,胰岛β细胞功能衰退最直接的影响,包括饭后血糖数值容易偏高,同时会造成血糖控制失调,且会造成血脂肪和蛋白质代谢异常,血糖高低起伏大,更容易造成心血管疾病,一旦丧失功能,更可能得靠药物,甚至是施打胰岛素来维持血糖平衡了。

破解糖友用药常见迷思:一辈子得吃药、药吃太多得洗肾……曾士婷医师也提到,不少糖友确实对于用药有诸多的担心和迷思,最常见的包括一旦吃药会不会得吃一辈子?一直吃药会不会造成肾脏功能受损得要洗肾?这些担忧确实会造成糖友逃避用药,甚至因此害怕吃药而延误就医。除此之外,纵使开始服药了,也会因为吃药后出现低血糖,造成头晕不舒服,或是发现吃药后发胖,这些不好的用药经验,造成糖友对药物有所顾忌而不按时吃药。门诊上最常使用的第一线用药,包括刺激胰岛素分泌的药物、双胍类药物、胰岛素增敏剂以及DPP-4抑制剂、排糖药等;施打针剂则包括胰岛素、肠泌素等。曾士婷医师提醒规律使用药物对糖友来说是很重要的,所以要选择副作用影响较少的药物,相关研究都显示,病人的不定期回诊、不规律用药,都会造成糖化血色素的波动,更容易造成血管伤害,甚至引发后遗症。对此糖友李先生表示,身旁曾有糖友,在前期治疗时因药物出现的副作用,自行停药,导致错失黄金治疗时期,不但血糖控制不佳还引起其他并发症。所以自己在确诊后就依照医师指示,每天规律服药,用药简单、规律且不容易忘记,就这样维持了2~3年的时间,从刚开始的1个月回诊一次到现在3个月才回诊一次,再加上规律的饮食与运动习惯,血糖与体重变化逐渐维持稳定,空腹血糖可控制在100~120mg/dL、糖化血色素在5.5至6%。李先生补充,用药过程如有不舒服,也应和医师讨论,更换适合的药物,更别因为吃了药不舒服而自行停药。合并药物而非单一药物治疗,快速有效的控制血糖由于有些病人一开始的糖化血色素就高,单用一个处方很难让数值降低达标准值,现在门诊上会采行「合并治疗」方式。所谓「合并治疗」就是中医「君臣佐使」的概念,采行两种药物合并治疗,这样也能避开一种药物用到高剂量、产生副作用,同时也能达到效果。曾士婷医师表示,相关研究也指出,如果一开始就采合并治疗对病人是有好处的,像是可以减少日后需要施打胰岛素以及进阶药物的可能性,一方面减少病人服用的药物颗数,同时能降低吃药的心理压力。以DPP-4抑制剂来说,过去多是二线用药,现在也多在初始就纳入治疗,和其他药物合并使用。曾士婷医师表示,DPP-4抑制剂可以促使胰脏β细胞适时制造分泌葡萄糖依赖性胰岛素,也会抑制胰脏α细胞分泌升糖素,以降低肝醣生成作用,延缓胃排空的速率,减慢葡萄糖的吸收,同时也能减少长期用药对胰脏的伤害。再者,DPP-4抑制剂较不容易引发糖友低血糖状况,也不会有发胖的情况产生,减低糖友对药物的抗拒。

规律饮食生活+用药,预防共病或并发症发生李先生表示,自己除了遵照医嘱规律用药,在饮食和运动习惯上也做了一些调整,这些改变都让自己更健康,重要的是也能预防心血管疾病、肾病变、视网膜病变的发生。以饮食为例,比较大的改变就是少喝饮料或是改喝无糖饮料,过去爱喝的可乐也因为生病而忌口。进食顺序上则是先吃菜、再吃肉(蛋白质),最后才吃醣类;爱吃水果的他也在卫教师的提醒下改为饭后一段时间才吃,同时注意份量。这些改变都能让血糖值不会波动太大,得以好好控制血糖。养成规律运动习惯对糖尿病友来说也是很重要的一件事。现在李先生维持一周固定运动2次、每次1小时的习惯,除了在家跑跑跑步机、举举哑铃,也会上健身房运动,请专业教练来上课。曾士婷医师也不讳言,多数病友透过饮食控制及适度运动以及减重,还是无法控制住血糖,必须进一步仰赖药物治疗。不过对糖友来说,除了药物控制,更该积极的改变过去不好的生活型态,透过饮食和运动的相辅相成,维持血糖稳定。对抗疾病两关键:「病识感」与「意志力」根据「糖尿病临床照护指引」建议,糖友每周至少运动150分钟的中强度有氧运动,一次有氧运动可以增加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约48小时,所以建议一周运动3至5天。饮食上则应遵守多吃高纤维食物、避免摄取精致醣类,以及低油烹调的习惯。曾士婷医师也提到,门诊中常听到病人说他吃得「很简单」,为何还是血糖过高?医师提醒,重点不在只吃一碗面、一颗馒头,而是必须肉类、蔬菜、碳水化合物均衡摄取才对。李先生也提醒糖友,要把糖尿病「当作一回事」,刚开始就要有病识感,不要出现症状还是觉得没关系、不理会;再者是也要想到糖尿病的并发症,像是心血管疾病、肾病变、视网膜病变等,会严重危害自身健康,早发现早治疗才能预防共病发生。而所谓「意志力」是指,不管是饮食、运动、用药都能养成习惯持之以恒地规律进行。李先生也提到,这些饮食和运动习惯不单是糖友需要遵循,用于一般人也适用,能这样想就不觉得是难事了。两年多来他也始终相信,只要能好好控制,一定能战胜糖尿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