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岁病友治疗异位性皮肤炎竟造成白内障!接受1治疗稳定控制疾病,重拾人生希望

22岁的小戴,本身从事餐饮业,且经营的有声有色。但他从小就患有异位性皮肤炎,经常搔痒破皮流血、睡不好,不得已服用高剂量类固醇,1天药量高达8颗,依然无法有效控制,长期下来更导致白内障,经手术才找回视力。

幸好,小戴找上嘉义大林慈济医院院长赖宁生,经综合计算病灶面积、皮肤发红、浮肿、抓痕与苔癣化程度等,评价属于中重度异位性皮肤炎,若使用传统的类固醇药膏、抗组织胺、免疫抑制剂等抗发炎药物治疗,改善效果有限,建议病人接受生物制剂治疗。经治疗后,小戴最困扰的搔痒感消失了,睡眠质量改善,生活质量也跟着大大提高,从原本对治疗不抱任何希望,到现在充满信心,终于等到稳定控制异位性皮肤炎的机会。异位性皮肤炎常发作,影响发育与情绪赖宁生表示,异位性皮肤炎是一种顽固性湿疹,属于慢性发炎的皮肤疾病,具有反复发作、不具传染性的特性。

发生原因为免疫细胞的发炎反应所导致,其症状会因为皮肤障壁受损、外界病原及过敏原侵入,使得皮肤发炎反应加剧。

异位性皮肤炎常见严重搔痒、皮肤干燥、红斑与丘疹,以及因反复搔抓导致皮肤变厚变硬的苔癣化现象。他提到,特别是搔痒感,经常让病友半夜剧烈搔抓,不但破皮血流,增加感染风险,还长期睡不好影响生长发育与人格情绪。

避免发炎细胞变坏,利用精准治疗矫正赖宁生指出,通常异位性皮肤炎治疗以类固醇与抗发炎药物为主,但许多病友担心类固醇的副作用,而将其视为毒蛇猛兽,拒绝治疗。

其实,低剂量类固醇能有效缓解异肤的发炎反应,长期且高剂量的用药才需要谨慎评价。他进一步说明,至于抗发炎药物,不同种类有其不同的药效极限,应依据疾病轻重程度,及早采取对应的治疗,尤其是更严重的顽固性或中重度异肤病友,建议采取生物制剂或口服小分子药物等药物,能缓解急性发炎、降低反复复发风险。免疫细胞具有学习的能力,即为「塑化理论」。若一开始治疗中重度异肤,先给予抗发炎效果较差的治疗,就像塑料定型失败,容易促使发炎细胞变得更坏;反之,若能在塑料还未定型前加以阻挠,就能改变过敏免疫的反应模式,达到精准治疗、调整体质的作用,预防其他更严重的顽固型过敏病变。赖宁生说,目前健保针对12岁以上青少年与成年的中重度异肤,已给付多种标靶治疗药物,至于年纪更小的异肤儿童,目前也有适用的药物可选择。呼吁病友,不要放弃希望,应与医师讨论,一起战胜异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