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性、化学性防晒差在哪?NG化学性防晒成分、污染、副作用全解析

物理性、化学性防晒差在哪?NG化学性防晒成分、污染、副作用全解析

为了防止皮肤晒伤、晒黑及老化,不论任何季节,我们都应该维持防晒的好习惯,但市面上琳琅满目的防晒产品,经常让人看得眼花撩乱,不知该选哪款才适合?

除了应选择至少有SPF(防晒系数)30的防晒产品,民众在购买时也需注意,防晒成分是属于物理性防晒,还是化学性防晒,才能正确选择适合自己的防晒产品。

究竟物理性防晒与化学性防晒差异为何?不少人更担心涂抹化学性防晒产品会危害人体或污染海洋环境。以下就让小编羊羊为你解析有关化学性防晒的成分、副作用以及相关使用建议。

物理性防晒、化学性防晒大PK!

有些人可能误以为物理性防晒指的是撑阳伞、穿长袖外套等无需涂抹防晒产品的防晒方式,但其实并非如此。

以下将为大家比较物理性与化学性防晒的优点及缺点,让你更深入瞭解2者的差异:

1. 物理性防晒

物理性防晒主要是利用反射、散射或折射的原理,替皮肤隔绝紫外线(Ultraviolet, UV)如UVA及UVB,常见成分包括二氧化钛(Titanium dioxide)与氧化锌(Zinc oxide),而二氧化钛可以有效阻隔UVA2,但对于阻隔UVA1则稍嫌不足;氧化锌仅能协助肌肤表层阻绝UVA1。

由于物理性防晒成分对于皮肤刺激性小,适合敏感性肌肤或幼童使用,但缺点则是质地较为油腻、厚重,涂抹后会于皮肤表面形成1层白色防护膜,肤色可能会显得不自然,且只能过滤部分UVA,无法完全阻隔UVA对皮肤的伤害。

物理性防晒成分对于皮肤伤害较小

2. 化学性防晒

相较于物理性防晒,化学性防晒则是透过防晒产品中化学成分的分子,将紫外线吸收至分子内部,让紫外线能够被隔绝在皮肤表层之外。

化学性防晒产品多内含桂皮酸盐、阿伏苯宗或二苯甲酮等成分,依照成分差异,有些可同时吸收UVA及UVB,有些则只能吸收UVA或UVB。

另外,在涂抹化学性防晒产品后,需等待30分钟让表皮吸收化学成分,才有较佳的防晒效果,而比起物理性防晒产品,化学性防晒产品通常质地都较为清爽且透明,防晒效果也比较好,但其中的某些成分容易引发过敏,所以皮肤敏感的族群应减少使用为佳。

化学性防晒成分、副作用有哪些?

由于质地轻薄、防晒效果佳的缘故,所以许多市售的防晒产品中,都含有化学性防晒成分,以下将列出5种常见成分,并介绍其中的功效及可能出现的副作用:

  • 二苯甲酮(Oxybezone,又称二苯甲酮3):能有效阻隔UVA,目前超过半数的市售防晒产品皆具有此成分,但使用后可能会造成皮肤过敏,还可能会影响人体荷尔蒙分泌。
  • 奥克立林(Octocrylen):可吸收紫外线UVB及部分UVA,可能会引起皮肤敏感或过敏。
  • 桂皮酸盐(Octinoxate、Ethylhexyl methoxycinnamate):是1种高度有效的紫外线UVB吸收剂,对皮肤的刺激性小,但会干扰人类内分泌系统,在动物试验中发现其会干扰人体的雌激素正常分泌。
  • 阿伏苯宗(Avobezone):阿伏苯宗是化学防晒产品中常见的成分。由于阿伏苯宗效用较不稳定,所以通常会与二苯甲酮并用,帮助皮肤抵挡UVA,不过此成分同样可能会破坏内分泌平衡。
  • 甲氧肉桂酸辛酯(Octyl methoxycinnamate):由于甲氧肉桂酸辛酯容易被皮肤吸收,所以也是防晒产品中相当常见的化学成分,可有效吸收UVB(波长为280~320nm),但可能会使皮肤出现过敏反应。

    下水前避开这些防晒成分!做好海洋友善防晒

    防晒乳里若含有对桂皮酸盐、 二苯甲酮及4-甲基亚苄基樟脑(4-methylbenzylidene camphor )等化合物,即便在低剂量的情况下,也可能会刺激珊瑚共生藻内的病毒,攻击共生藻,间接使珊瑚白化,甚至死亡。

    当共生藻死亡后的病毒被释入海水后,便会导致周边海水病毒浓度增加,并提高其他珊瑚体内共生藻的感染率。因此建议民众购买防晒产品时,应避免挑选含上述成份之防晒商品,才可防止在下水游泳后,涂抹在身上的化学性防晒物质污染海洋、破坏珊瑚礁,让濒危的海洋生态更雪上加霜。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