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观点论压力

在现今社会中,几乎常常需要面对压力的存在,适度的压力是进步的来源,但当身心承受过度的压力时,所造成身体及情绪的反应,最后还是会反击身体的。人有七 情像是喜、怒、忧、思、悲、恐、惊等,在正常情况下,并不会造成生病。但当情绪影响过度时,便会造成身体相对应的反映,身体自然会有不适的现象,这也就是 所说的“七情内伤”所致病甚而“七情能杀人”。
中医认为生命的真谛在随时保持生理或心理上的平衡,“阴平阳秘,精神乃绝”,适度的心情愉快,会使人气血调和,全身通畅,但过度的情志会影响脏腑,导致脏 腑气机的混乱,由此而生疾病。
当过度喜乐会使心气涣散,甚则心神失常,轻则会出现身体心悸、失眠、精神不能集中,严重则会有喜笑不休,妄言、妄动等症状出现,也就是“喜则气缓”、“喜伤心”。当受到突然惊吓,会使心气紊乱,甚则神无所归,所表现出来惊慌失措、心悸、失眠,重则惊恐不安、语无伦次、精神错乱,也就是所谓的“惊则气乱”。
生气时会使人性情变得急躁,有头痛头胀,面红耳赤,甚至昏厥的现象出现,甚至还会影响脾胃的症状,像是暖气、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就是所谓的“怒则气上”、“怒伤肝”。
而当过度的思虑则会伤脾,影响脾胃的功能,造成腹胀、腹泻、不欲饮食等,甚至有长期的思虑过度时,亦会影响到心,出现心神不安的现象,甚至月经的不调、白带、阳萎、遗精等症,就是所谓的“思则气结”、“思伤脾”。
情绪过度悲伤会使人声音变得低微,说话有气无力,意志消沉等,而忧愁不解时,则会胸闷、气短、闷闷不乐等,也就是“悲则气消,忧则气郁”、“忧伤肺”。
恐惧过度则会使人面色苍白、头昏,甚至昏倒,有的出现小便失禁、骨萎等症,就是所谓的“恐则气下”、“恐伤肾”。
所以当发现自己的身体出现不舒服的现象时,适当的医疗检查是必要的,但别忘 了回归自己内心的本质,圣经上说“喜乐的心,乃是良药”。所以养生调精神,怡心为最先。
平常可使用养心除烦作用的小麦粥、莲子粥,益精养阴的芝麻粥,养阴 固精的胡桃粥,健脾养胃的茯苓粥;精神疲乏、讲话声音低微,可使用党参、太子参、黄耆、白术、山药、大枣等;头晕眼花、心跳乏力、失眠、耳鸣、心悸,可使用阿胶、桂圆肉、当归;生气欲怒时可用合欢皮、玫瑰花,酸枣仁、熟地、白芍等来作为调养。适当的运动,适当的饮食,再加上平稳的情绪就是最好的养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