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料骗局:3大添加物堆砌出你的饮料

你是否有因口味和香气而特别偏爱的饮料吗?
那正是添加物捏造出的幻想组合,并使你的味觉臣服于它的证据。
在家自制优格来吃的人肯定知道,优格酸溜溜的味道十分强劲,而且坦白说,其实味道难以入口,但市售优格却好吃到令人惊艳。市售优格之所以好吃,原因别无其它,而是因为它添加了各种香料(水果香味或优格香味)、甜滋滋的甜味剂(白砂糖、葡萄糖、液态果糖)和使之黏稠的增稠剂等各式各样添加物。
不只有优格,几乎所有饮料味道的秘密,都在于“添加物”。饮料是在水中加入水果或咖啡之类的主要原料、各种辅助原料、食品添加物等材料制作而成的“加工食品”。即便水果或咖啡是主要原料,但由于原料的香气成分多半会在加工过程中挥发掉,因此大部分会藉由人工方式添加香料进去。假使没有添加香料的话,恐怕会因为“咖啡饮料没有散发咖啡香气”,而惨遭消费者唾弃。

市售柳橙汁,都靠添加物才能香甜顺口

→在 100 毫升的深色柳橙浓缩液中加入 700 毫升的水,然后搅拌,色泽随即变得跟柳橙汁一样。但是⋯⋯
“这是什么味道啊?好淡喔。”
→接着,在刚刚的“柳橙汁”中,添加了液态果糖、柠檬酸、柳橙香料后,再次搅拌。
“刚刚味道十分清淡,但放了食品添加物后,不仅柳橙香气变得更浓郁,也释出许多甜味。”
KBS<Sponge 2.0>节目曾现场示范“制作柳橙汁的过程”(上述),我们可以发现,喝的饮料是这样制作而成的,那些酸甜的香气,都是来自添加物。

饮料的滋味,是多种添加剂堆砌出来的

问题是饮料公司为了贴近消费者想要的“滋味”,逐渐使用更多添加物。然而,如果只放一种添加物,味道会太过单调,所以通常会混搭使用两种以上的添加物。混合维生素C和柠檬酸等添加物,微酸的滋味才会更加丰富;比起只使用蔗糖,混搭使用能符合产品特征的醋磺内酯钾、阿斯巴甜等多种甜味剂成分,才能找出最可口的甜味。
饮料的味道取决于添加物的组合比例,找出完全符合消费者口味的食品添加物组合比例,决定食品公司的存亡。穿着白色长袍的食品工程学博士日以继夜地待在充斥着各种实验器具和食品添加物的研究室里研究,就是为了查明这些微妙滋味的差异。
你有因为咖啡香气浓郁、而特别偏好的咖啡饮品吗?你有因为甘甜的水果香气、而偏爱饮用的果汁类饮料吗?那不过是添加物捏造出的幻想组合,并使你的味觉臣服于它的证据罢了。
主妇们在超市挑选饮料并比较不同产品的样子,看起来似乎检查得相当仔细。然而,实际上却很少有人会确认标示在原料名称上的添加物,就连查看营养成分标示表,也只是为了比较卡路里或确认有效期限。
很多人在选购饮料时,虽然想为家人购买健康产品,却不知道该确认什么成分,最后只好相信某些知名品牌、进而购买该项产品。
坦白说,光听阿斯巴甜、异抗坏血酸、葡萄柚种子萃取物等名称,难以区分好坏,甚至连添加物的用途都无法预测,消费者常会因为商品中的食品添加物是否对健康有害而心怀不安,这同时也是我们无法确切了解食品添加物的证据。

什么是食品添加物?分为三大类

与其为每一次的选择感到不安,了解添加物的真面目才是当务之急。食品添加物可说是饮料成分的根本,接下来我们就进一步了解到底什么是“食品添加物”。
包含香料在内,目前使用的食品添加物高达三千多种,标有食药局食品添加物法规之标准与规格的添加物数量中,化学合成品有435种、天然添加物有211种、混合制剂有7种,共627种(以2012年6月为准)。
首先,食品添加物可大略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化学合成品,顾名思义就是经由化学方式制成的物质。尽管受到严格标准与规格管制,但碍于“化学”这个字面上的含义,因此难免会带给人不安感。不过深入了解后,其实化学合成品中也有许多是自然产生的,因其有害而具争议性的山梨酸(己二烯酸)和苯甲酸也是如此。山梨酸可在蓝莓之类的莓果类水果中找到,而苯甲酸则会在起司发酵的过程中自然产生。
添加物因为“化学”这个字的关系,本应该是由不存在于天然界的人为成分构成,但它们大部分都是直接效仿存在于天然界的成分制作而成的,因此在人体内的生理反应可说是一模一样。
第二种是天然添加物,自天然材料中萃取而出后,只分离并提炼有效成分而制成的物质。有些人会认为,天然添加物都是源自天然,因此比化学合成品更加安全。然而,正因为“应该比化学合成物安全”的认知,反而让天然添加物被排除在毒性实验之外,产生了安全上的漏洞。
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栀子”,在古时候就已经作为食物的黄色染色添加物使用,但在日本食品添加物评价一览表上,是被归类为危险等级三的添加物。因为藉由化学方式萃取出栀子的色素,就会产生毒性,这正是一个不能因为是天然添加物就完全放心的最佳例证。
第三种是混合制剂,顾名思义就是混合了各种食品添加物。制作面包时使用的泡打粉是代表性的混合制剂,由中性盐和碳酸氢钠混合制成。而饮料中经常使用的天然防腐剂“葡萄柚种子萃取物”,也是混合甘油后制作而成的一种混合制剂。

· 无糖饮料的健康陷阱!小心不减重反增病

· 能量饮料有损心脏或致猝死 不只因为咖啡因

· 绝不会失败的泡茶方法

<摘自《饮料大骗局》 采实出版社提供>
责任编辑:颜静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