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人如何长寿抗衰老?

若要少病长寿 修心比保养更重要

在黄帝内经的《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人的健康长寿,关键在于解除各种忧虑与欲念,劳逸要适度,应该保持愉快和安静的心境。
晋代医家陶弘景也说:莫大忧愁,莫大哀思,此所谓中和,能中和者,必久寿也。其意思是凡能避免大忧愁,大哀思的人,必能长寿。
命中能长寿之人,通常有愿听他人劝善之言特性,反之则多疑不易信任他人,殊不知养生须先养心,养心要重视情志调摄,常处负面思维,与人步步为营,焉能压制怨怒和欲望,达到知足常乐境界,既无自我修养,也无自我排解。一种美好心情,优于十剂良药,更能解除身心疲惫痛苦。所以宽广的胸怀,开朗的性情,情绪的平和是健康长寿的必然。
简单来讲,修心比善于保养更能让人健康长寿。养生最终目的是要人“事必归正”,无论是饮食起居、生活作息,为人处世等都要调节有度。

及时消除病邪

谈到却病,老人的气血阴阳,五脏六腑都处于衰退失调状态,一旦得病,便诸症蜂起,易成慢性疾病,所以疾病与衰老有着密切关系。
欲长生必先却病,老人体衰易招邪来犯,气化不力血行不畅,邪气易聚易散,若能及时消除病邪,就更有利于健康长寿。

饮食是精、气、神的营养基础

谈到健康就必须讲究饮食,饮食能补充体内所需的营养。人体最重要的物质基础是精、气、神。身体营养充足,则精、气充足,神自健旺。饮食则是精、气、神的营养基础。
食物性味各不相同,对脏腑作用各有所归。《素问·至真要大论》:“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
食物对人体的营养作用,也表现在其对人体脏腑、经络、部位的选择性上,即所谓的“归经”问题。如:绿色蔬菜入肝经;梨子、莲耦偏白色食物入肺经、榖米入脾、胃经;黑色食物入肾经等等。针对性地选择适宜饮食,营养需求就能获得补充。

饮食养生的功效两方面:

1. 强身、防病
饮食提供营养供给,使气血充足,五脏六腑功能旺盛。新陈代谢活跃,生命力强,对自然界变化应变力大,抵御疾病力量强。
《素问·阴阳应像大论》说:“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根据食物的气、味特点,及人体阴阳盛衰情况,予以适宜饮食营养,或以养精,或以补形,既补充营养,又调整阴阳平衡。不但保证机体健康,也是防止疾病发生的重要措施。
2. 益寿、防衰
饮食调摄是长寿原因之一,注重饮食习惯及营养摄取来达到抗衰防老、益寿延年目的,是历代医家常论重点。中医认为:精生于先天,而养于后天,精藏于肾而养于五脏,精气足则胃气盛,肾气充则体健神旺,此乃益寿、抗衰的关键。进食时选用适宜食材,同时注意饮食调配,对防老抗衰是有其意义的。
《养老奉亲书》:“高年之人真气耗竭,五脏衰弱,全仰饮食以资气血。”清代养生家曹庭栋认为,以粥调治颐养老人,可使其长寿,“老年有竞日食粥,不计顿,饥即食,亦能体强健,享大寿。”因之编制粥谱百余种,以示人食饮。
传统中医饮食养生法中,有丰富的调养经验,无论是谷类、肉类、蔬菜或水果,调配上又有软食、硬食、饮料、菜肴、点心等,只要调配得当,不仅有养生健身功效,且可收到治疗效果。

责任编辑:李清风